瓦卡镇是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爱与舞之乡。
20114年10月5日,四川省文化厅正式命名206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得荣县以“情舞之乡”而闻名。作为这种民间歌舞艺术传播的唯一场所,瓦卡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爱与舞之乡”。“得荣薛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卡镇是得荣薛强的发源地和唯一传播地。
学羌,又称“情舞”,是瓦卡先民在结合藏族和纳西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形式。民间传说,学羌是人民为迎接汉族公主入藏而发明的。
得荣学羌是得荣县瓦卡镇藏族青年男女恋爱时跳的一种舞蹈。年轻人在溪边或山林中聚会,点起篝火,举行歌舞晚会,直到天亮。多少人因为爱舞而相识,碰撞出爱的火花。
学羌的舞蹈风格和音乐色彩独具特色。学羌的基本特点是:跳、踏、舞袖,手随脚动,脚流畅,区别于其他藏族民族舞蹈。学羌舞刚劲、朴实、大方,其动作特点是脚跺结合,常与跺结合。舞蹈中常见的踩点是下一步有力,脚轻脆。当舞者俯身改变踏点时,这个动作显得灵活洒脱。
学习羌族音乐形式多样,歌词内容丰富。旋律结束时,以不稳定的喇叭音为主。每一首曲子的旋律结束后,空隙都被舞者的踏点填满,形成稳定的结尾到不稳定的余音,使舞曲充满生机和活力。
薛强是民间的,娱乐性的,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作为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节点,薛强反映了生活在康巴南路流域的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具有独特的舞蹈节奏和奇特的音乐风格,保存了得荣藏族古老歌舞的韵味,是得荣特有的,对得荣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2至12,瓦卡镇阿强民间艺人格玛次仁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布、阿忠等研究羌族的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非遗传承保护队伍,每个村组建了十余支羌族表演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013年6月,在青羊区援藏干部的支持下,瓦卡镇14名民间艺人成功登上第四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节舞台,在各场馆进行了5场演出。婀娜多姿的服饰,古朴浑厚的舞步,高亢的歌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会后,以瓦卡镇薛强队为主要演员的得荣县代表团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民和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藏族车模工艺是藏族人民制作各种木制家用电器的特殊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瓦卡镇的车模技术远近闻名。2008年2月,来自紫石村薛刚自然村的民间艺人荣格次仁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瓦卡镇采用汽车造型技术制作的木制品种类繁多,超过100个品种,其中不乏民族传统手工艺精品。程序复杂,工艺独特,具有一定的观赏和实用价值,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产品远销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喜爱。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山间并排奔流。三江并流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区,包括怒江、迪庆、丽江、大理的部分地区。千百年来,三江并流孕育了“滨江文化”。它位于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变的代表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3年7月2日,被第2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瓦卡镇位于金沙江东岸,红山地区和世界遗产白芒-梅里雪山地区中间,三江并流。这是该地区的一个自然部分,有三条平行的河流和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遗产。(示意图如右图)金沙江第一弯位于瓦卡镇,号称“雄、奇、险、陡”,是中国40大景观之一。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金沙江,在瓦卡镇瓦卡村和阿洛贡村之间,围绕着金字塔般的太阳锥峰,潇洒地划出了一个形似“ω”的大弯。金沙江夏秋两季为黄色,冬春两季为深绿色,山峦起伏,蓝天白云为背景,景色壮美。(《金沙江第一弯》又写成“金沙江第一湾”)
瓦卡镇有川内唯一一段滇藏茶马古道,从洪钧大桥到瓦卡渡口,全长约12公里。是从茶马古道重镇香格里拉的十间塘镇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金沙江瓦卡河段地势平缓,流速缓慢,非常适合摆渡过河。因此成为商队骆驼穿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渡”。
同时,在瓦卡镇的高山之上还隐藏着一条不为人知的连接滇藏、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商队驼队从瓦卡渡口经阿洛贡、曲岗顶到达巴塘,最后到达松麦、次吾,在那里与川藏茶马古道相遇。
滇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形成于6世纪后期。它从云南主要产茶区西双版纳、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经瓦卡金沙江第一渡进入西藏,直奔拉萨。它是古代中国与南亚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
在瓦卡和奔子栏之间,至今还保留着古渡口和渡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瓦卡渡口”。游客可以乘船渡过宽阔的金沙江,几分钟就可以从四川到达云南。
同时,在已建成的金沙湾大桥上,还可以欣赏到“龟塔”的奇观。金沙江中每年秋冬都会出现一块形似乌龟的巨石。一座头朝河的佛塔,仿佛在祭拜佛塔,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1936 4月,红二、六军团18000余人,由贺龙、任、、肖克、率领,于25日至29日从石鼓、漓江至巨甸分两路强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65438+万余人的包围和拦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随后,红军官兵以顽强的意志抗击饥寒,成功翻越哈巴雪山,到达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城。
经过短暂休整,5月5日,1936,贺龙、任率领红二军团离开中甸城,向得荣进发。7日,红二军团先头部队到达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得荣三县交界处的孜那拉山口时,被地方武装封锁。第四师参谋长唐福林、第五师参谋长高、连长肖学智和十几个战士牺牲了。红军击溃阻击武装后,于8日全部进入得荣境内。
瓦卡镇是贺龙、任率领红二方面军1936从云南向西康藏区长征的第一站,经典红色电影《金沙江》的故事就取材于此。至今,瓦卡镇有洪钧桥和贺龙桥两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纪念革命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至今日,在木柴村、坝子色勒村等瓦卡镇的村落里,仍然流传着红军战士和贺龙元帅在长征途中的故事。截至2014、11,瓦卡镇已拥有坝子Sire村(2012)、子埂村(2013)、阿城村(2013)、子石村(206544)。2014年7月,巴子Sire村入选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纳入2014年度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2013年7月29日,瓦卡镇的巴子Sire村、阿奇村、瓦卡村、子埂村、子石村、曲刚丁村、阿洛贡村、吴勇* *村等8个村落被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财政厅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全省仅有65433个村落,
八个传统村落散落在海拔2200-3100米的山谷斜坡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夯土藏式土房依山有序排列。历史悠久的古塔耸立在村落周围,白色宝塔随意错落,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这些传统村落中呈现着活态传承,反映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表达着这里的民俗情怀、生活观念和文化传统。堪称活的藏文化博物馆。瓦卡镇是太阳谷省级景区的主体部分,其景观资源包括干热河谷、原始森林、高原湖泊和雪山。得荣县海拔最低的金沙江与岗曲河交汇处1990米,县城海拔最高的阿香沈重山5599米,都位于若卡镇。
全镇呈现突出的垂直立体气候,从山谷向上形成山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山地亚寒带、山地寒带六个垂直立体气候带。景区内有多种类型的地质奇观、自然遗迹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每到春天,山谷中麦浪转金,山中桃花芬芳,山顶雪峰间杜鹃花绚烂,一年四季山色变换,美不胜收。瓦卡镇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康巴弄区典型的夯土仓房——土碉堡。土碉堡依山势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土碉堡的墙是用土夯的,一般三层,每层用大梁架起来,垫上细圆木或木条,铺上树叶和夯土棕榈,然后钉在地板上。一般最下面一层是谷仓,二层是厨房、客厅、卧室、储藏室,三层配有大厅和炖桑桌。
土碉堡经济、坚固、实用,符合农区藏族生活习惯,具有防御功能。经过具有藏族特色的彩绘装饰后,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高超的建筑技艺和雄伟的气势。瓦卡镇阿奇村、吴勇村、子埂村、巴兹Sire村、子石村、阿洛贡村有十多个土堆。这个民间传说是格萨尔王战役的遗迹。据史料考证,应该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云南丽江穆氏土司征服吐蕃。
历经岁月沧桑,大部分土碉堡已经残破,现存最高的土碉堡达到10米,全部为夯土砌筑。土雕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藏族战士,屹立在群山之上,守护着村庄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