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祠堂对联蕴含的文化

客家祠堂楹联蕴含的文化(一)

名字是汉家的象征和称谓。姓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表现在姓氏文化中。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姓氏宗庙。以前每个有姓氏的祠堂都要写或刻独特的对联。往往一看门上的对联就知道主人姓什么了。

这些祠堂里挂满了对联,文字精美,可以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客家先民勤俭持家、耕读传家、亲情友爱、仁义道德、尊师重道的美德。祖联也是一系列客家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弘扬优秀家风的专用教材。

祠堂旧称“祖庙”或“家庙”,多建于墓中,故称“祖室”。《礼记》上说,只有皇帝、诸侯、大夫才能立祠堂。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普通百姓建造“家庙”。后来,祠堂大多建在家族聚居地内或附近。由于最早的时候人不多,所以先在屋内设立神社。随着族人的繁衍,他们开始修建祠堂,甚至分祠。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来看,祠堂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时代的文明”。祠堂作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年功过,祠堂可见;中国的祖先,从祠堂开始,就知道流传着家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历史悠久。祠堂文化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政治清明、国家富强、人民安全的具体体现。

笔者生活在被称为“客家摇篮”的赣南。由于工作需要,我接触了很多赣南的姓氏祠堂和祠堂里的对联,并对这些数不胜数的对联进行了点评。因此,本文拟对客家楹联进行粗浅的分析,以展现古代祠堂文化的脉络。

追溯氏族的起源

寻根问祖,血浓于水,一直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直是中国人无法摆脱的情结。这种观念在对联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全南五藏坝李氏宗祠:“明清以来,博仰详述,祖宗未忘;取南岭桃川之胜,显忠义武艺,建寺主周耀中。”

柏杨,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儿,人称伯阳。曲仁礼,楚国李湘古县人,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唐代皇帝尊为李的始祖。第一部分描述了李氏家族自明清以来所走过的漫长岁月,追溯到李姓始祖老子,表达“不忘祖宗”的记忆。第二部分着重于现状,指出祠堂建在桃川这个美丽的地方。桃川,即桃江,发源于全南县樊迟山东麓,流经大庄、巫家坝、南靖、金龙、程响等乡镇,在上江乡入海口汇入黄田河,汇入赣江支流贡江。

1.杰出人物

上犹县应劭村苏氏祠堂上刻着一副对联:“昆吾赐姓,苏国祖远;恒公赵霁,江南宗志长。”上犹应劭苏氏宗祠建于该县黄埠应劭村,位于上犹县东部。第一副对联强调了祖先昆吾给了他的姓氏。昆吾:相传夏朝同狱部落颛顼的后代被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为氏,称昆吾氏。昆吾子孙封于苏(今河南济源县、温县),子孙以封地为氏,称苏氏。第二副对联突出了开基的祖先宫衡,表达了宗族“长支”的骄傲。

2.突出显示该区域

“排绍婺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季红响水,四面环山,拱门环绕,是一个著名的地区。”这是会昌县马洲镇观音排的王氏宗祠对联。第一部分,王发配婺源县,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徽州原六县之一。第二部分是关于湘水流经马洲镇观音排的故事。人们的迁徙离不开居住地,地域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特殊归属感。

又如陇南里仁梨园的橘唐蕊联:“发水从文,支流将长;枝是栗园之崛起,根深。”文水,李家来自山西省文水县。文水在太原城南76公里,是唐代武则天的故乡。

李元伟建于心有弘治年间(1501)。它是由明代五品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场,外形为八卦围。聚瑞堂前有一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勤劳生产、重视文教、开发的人文特色。

这幅对联突出了地名,一古一今,一远一近,勾勒出梨园李氏宗族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为全家庆祝

宁都县罗口镇:“张羽石泽;城市的声音。”张羽(今南昌市)是来自张羽西山的骆人的祖先。黔城即宁都,古称华乾县。对联赞扬了罗氏上一代对后代的影响和家族的良好声誉。

又如宁都县东山坝大埠伏羲罗氏大宗祠:“礼仪之主;忠臣孝子。”对联从学术和道德两个方面赞美了不同寻常的家庭地位,即具有古人所提倡的道德规范。

石城县城北关黄姓《江夏志坚》书中有一联:“无双世泽传江夏;第一声表颍川。”江夏县(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有一个姓黄的世家。颍川是指颍川县,是黄氏家族的发祥地,也指西汉时期的。曾任颍川太守。这幅对联给黄氏家族冠上了“第一”和“无双”的名号,颇有底气。

缅怀先辈的功德

从众多的祠堂姓氏对联中可以看出,对联中描写的内容很多都是这个姓氏从古至今的名人,包括大学者、文官武将、隐士、孝子等...作者从成就、道德、修养、学识、人生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赞美。而且对联都有一个* * *特点,主要是缅怀先辈,标榜家族的声音,希望后辈继承先辈的事业,在门楣上发光发热。

1.一般陈述

“祖德流芳会日月;宗公代代相传。”这是宁都县赖村镇石头街的肖家庙会。肖从邻村新民搬到这里,已经住了十几代了。对联只有14字,歌颂了先辈们德惠日月的丰功伟绩,映出了气势磅礴的山川。

这幅对联观点鲜明,只陈述一件事,而有些对联却另辟蹊径,思古写今。如在石城,温氏家族拜首公庙:“溯祖功德,顾家,享长史;杨崇贤季刚,魏,吕丽燕向,演出新篇章。”楹联在追述先人功过的同时,不忘继承先人纪纲,再创新的成果。

位于石城县秦江东路的李吴佳子唐韵,镌刻着一副对联:“陇西为发祥地,部落孕育斯祖德;城东分,人文薇从木宗恩起。”在赞美祖德的同时,追溯其姓氏的由来。

2.赞美一个或多个祖先。

兴国县西街越国公辞联:“功业复兴帝唐,互相拜封公,江油推我祖;赵先生越国,建了一座庙来祭祀,为将来打下了基础。“越国的庙宇是为了供奉彝族人钟绍景而建的。钟绍景,字大,唐代清德乡人,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中宗景帝年间,任宫苑主任。魏毒死中宗皇帝后,结成小集团,篡夺政权。临淄王李隆基与邵婧密谋平息混乱。邵婧带领宫中200多人到太和殿,除了魏,一举平定了魏氏之乱。宗瑞拜少敬为中书侍郎,参与政务。第二天,用刺史和岳公的命令封了。景云元年,改户部尚书,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召见财政部大臣。八十岁去世。

对联赞扬了始祖越国公一举平定宫廷混乱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这是一个突出其中一个祖先的例子。

也有很多人的赞。如会昌县萧氏宗祠:“左沛公,侯丰人,以追汉闻名;关太傅,升为将军,人才大批出溯兰陵。”沛公,汉太祖刘邦,沛丰邑李重阳人,汉朝开国皇帝。早年为沛县泗水馆馆长,后被尊为沛公、汉王。第一副对联是歌颂萧何、萧何和汉侯爷的。在楚汉之争中辅佐高祖,保卫关中,调曹从军。士兵们不缺食物,所以他们赢了。高祖即位,论功行赏,评为第一,并封侯。太傅,萧何第六世孙王智(约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是汉高祖宣帝在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出生,迁居凌渡(今陕西省Xi东南)时的一位太子太傅。

在很多祠堂里,可以说每个姓氏都会描述骄傲的祖先,融入家族的祖先和名人的奋斗史;每一副对联都是发人深省的格言;每一个故事都是励志奋斗的感人蓝图。

举几个例子给读者。

杨姓是兴国县程刚乡的杨氏宗祠:“清风向往四知,但节黄金,清官急于求天下荣;雪三尺深,师者重,名儒道德经高明。”

四知:杨大家熟知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本名岐伯,东汉弘农县华阴县人。少好学,明静世博会,有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先后担任荆州刺史、卓君太守等职务。《后汉书·杨振传》记载:“任东莱(今山东省莱州市)太守,所在郡,路经昌邑。因此,王米的名字,一个蔡瑁在荆州,是昌邑秩序。晚上,我怀着十斤黄金熬过了地震。甄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为什么,”秘密:‘黄昏时无知。’甄曰:‘天知,天知,我知,子知。“什么是无知,”羞愧地走出来。后来,他去了卓君郡,那里公平而诚实,不受私人崇拜。儿孙们经常吃饭走路,于是成了老长辈或者想创业。岳震:让后人知道是无辜官员的后代也不为过。“杨真到东莱县上任后,亲自写信。“四知”的牌匾挂在朝廷上,作为一面镜子,时刻用来对照和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清官。这是杨的“四知堂”。后来杨真的后代世代为官,成为东汉名门望族。

雪有三英尺深,这就是“程门·雪梨”的故事。师洋(公元1053至1135)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弘农(今陕西华阴东)华阴人,南涧(今福建将乐县顾雍镇龙池社区)西樵府龙池组成员,熙宁九年进士。有一年,师洋在去浏阳做县令的路上,和朋友们一起去程颐家求教。当时是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走了一半,北风正猛烈地刮着。他们裹紧衣服,匆匆赶路。来到程一家,正巧老公坐在火炉边打坐养神。师洋不敢打扰老师,所以他们恭敬地站在门外,等着王先生醒来。这时,师洋的脚已经冻僵了,冻得直哆嗦,但他仍然毕恭毕敬地站着。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师洋站在雪地里。他们被雪覆盖着,脚下的雪有一英尺多厚。他们迅速起身,欢迎他们进屋。从此,“程门·雪梨”的故事成了一个永远的尊师重教的美谈。

又如宁都县黄陂镇杨家庙:“东山丞相,芙蓉初日,恪守陈君之义;丽水将军,清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

东山宰相,即谢安(公元320-385),本名安石,东晋名人、宰相,汉族,陈钧(今河南太康)人。他儒雅温和,公正果断,不排外,不自傲,有丞相、儒将的风范。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西晋南迁后,谢家一派萧条,少年谢安隐居浙江会稽东山。41岁,谢安离开会稽东山,到南京(当时叫建业)做官。他在今南京东三十里的一座土山上(即今江宁区府后山)建了一座别墅,并依惠济东山之名称此山为东山,故人们称谢为东山。

淝水将军:383年8月,淝水河畔。东晋与前秦交战,吸收了25万先头部队。苻坚率领步兵60万,骑兵27万,* * * 112万。谢安的侄子谢玄,东晋先锋,率领八万经过七年训练战斗力很强的“北府兵”沿淮河迎击秦军主力,东晋时,面对大军的围攻,圣旨下达,任命尚书仆从为鲁国将军,征讨大都督。许、兖州刺史谢玄被任命为前进大都督,与辅国将军桓伊一起指挥八万将士抵抗前秦,并让龙翔将军胡斌率领五千水军驰援寿阳,* * *兵分三路在北方迎敌。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

江左文章: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汉族,祖籍,陈郡(今河南太康县),会稽世宁(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人,陈郡谢氏。浙江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古称江左。

这些赞美人物姓氏的对联,就像一部文化史书,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人才,犹如璀璨的明星。有大学者,有文官武将,有隐士,有孝子...他们忧国忧民,清正廉明,见义勇为,品德高尚,远近闻名...实际上,这些对联人物和事迹构成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和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哪个姓氏哪个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更是华夏大家庭中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有的对联面对当时的当地,生动感人,描写的是自己人平凡的义举和逸事。如兴国县连江镇朱坝村的陈嘉庙:“三朝将荣;九与同义学者。”《联众正义之家》写的是陈的普通祖先陈。他在管理家庭方面很严格。据说有一年大旱,一个小偷晚上进了他家,蜷缩在房梁上偷了一些财物。陈知道后,就把全家的子孙都叫来教训他,教大家好好学习,好好修行,否则将来也会落得和梁上这位先生一样的下场。小偷一听,急忙跳下来跪倒在地。陈没有惩治盗贼,而是帮助他们谋生,后来称之为正义之家。

兴国县三料廖的《杨公庙联》:“竹签玲珑,万里河山归棍;绿包妙,星星有一天藏在包里。”兴国县三寮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角镇。形似太极,两庙七池各有代表意义。宋代以来的大量古墓,都是不同时代风水著作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教书。

为中国风水学创始人杨筠松立祠是兴国三寮村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寮村是曾文熙和廖俊两位弟子的后裔,他们在杨筠松生活了一辈子。曾廖氏是建在的一座庙,廖庙位于三寮村盆地西北的玉屏峰下。对联中提到的“妙竹签”是当地人廖俊的一则轶事。相传他曾上山学道,住在华乾(古宁都县)翠微峰金井洞,习道教。名曰“金井山人”,故后称廖金井。当杨筠松活跃于兴国、宁都、杜愚时,廖俊在宁都与他相遇。当时,廖年轻力壮,不肯接受,多次与杨交战。一次,黄贝的廖氏要求杨筠松指定一个门楼的位置。廖俊提前一天用指南针确定了位置,并在地下埋了一枚铜币作为标记。第二天,杨筠松来了以后,他没有用指南针,只是把手中的一根竹竿插进了地里,但却插进了铜钱的方孔里。廖俊确信。他立即拜杨公为师,早晚追随杨筠松。廖俊随师傅从黄陂中坝迁到兴国三寮村,后得到杨公传世的《清囊秘籍》。

再来看石城县北黄志坚祠堂里的一幅长联:“沁水杨浪,叔满风,韩庆千顷。二十一枝分布中国,邵武之风震动世界;咸丰,倚天背,二次公遗,九苞十八叶开河脚。秦将吴佳贾。”对联中既有对先人祖孙的赞美,也穿插了他们黄家的故事。“二十一枝”和“十八叶”指的是五代以后的周(951)元年。80岁高龄的黄氏宗亲邵武和平,集合了21家子孙,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氏家族自春以来千百年积累的祖传铜钱,金银800余两,分成21份。因为当时三位夫人都在哭,先生稍稍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又宣布:“除管、吴、郑三位夫人各留一间房给大儿子照顾母亲以示温暖外,其余十八个孙子都不许恋母。他们必须走遍世界,选择木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然后,是京山工部站离家的吉日,在这一天,把新修订的黄氏族谱21套,颁给21个儿子,每人一套,嘱咐他们随身携带,妥善保管,永不忘记。龚把自己的子子孙孙分开,独立走向世界的战略眼光得到了大家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