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哪里有天葬台?它怎么了?

天葬意味着把死者的尸体喂给秃鹫。秃鹫吃完飞上天,而藏民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地举行,各地都有固定地点。人死后,死了几天,要求喇嘛念经,选个出殡的日子。葬礼一般都很早,还有人把尸体送到天葬师那里先给神灵烧香。秃鹫看到烟火就聚集在天葬地周围。天葬师立即剥去尸体的衣服,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尸体肢解,剥去尸骨。骨头用石头捣碎,拌上糍粑,肉切成小块备用。最后吹哨子通知秃鹫,不要按照骨头和肉的顺序喂,直到完全吞下。

天葬是西藏古老而独特的习俗,也是大多数藏族人采用的丧葬方式。

藏族的丧葬形式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据藏族史书记载,古代“七日”期间,君王死“持绳上天”,“如虹,无尸”。这种情况和当时藏民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从天上来的,死了。

在藏语中,天葬被称为“独垂节瓦”,意思是“把尸体关到坟地里”。又名“查多”,意为“喂秃鹫”。在本文中,“QIA”是一种专门吃腐肉的秃鹫,称为“哈龟”。据此,这种“天葬”也可以描述为“鸟葬”。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没有具体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藏族丧葬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遵循的原则。付出有很多种,付出生命也是一种付出。据敦煌发现的《舍身经》记载,是劝人死后分出骨肉,献给陀林(坟地)。这种习俗在汉朝隋朝以前就有了。这种习俗可能会导致信奉佛教的藏族人也有同样的目的。佛教故事中,也有“尸王以身赠鸽”、“摩诃萨献身喂虎”等佛教故事,宣扬“菩萨舍身布施”。

藏族常见的一种葬俗,也叫“鸟葬”。用于普通农牧民和普通百姓。藏传佛教信徒认为天葬是一种升天的愿望。每个地区都有天葬场,也就是天葬场,有专门的人员(天葬师)从事这个行业。人死后,蜷起身体,低头跪下,合成一个坐姿,用白色的被子包好,放在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吉日,殡仪员将尸体抬至天葬台,先点燃“桑葚”烟致秃鹫,待喇嘛念经完毕,天葬师将尸体处理掉。然后,秃鹫飞了进来,争先恐后地啄食,全部吃掉是最吉祥的,表示死者没有罪,灵魂已平安升天。如果没有吃完,剩下的要捡起来焚化,同时要翻诵。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了吃尸体,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通常在清晨举行。天亮前,死者家属会把遗体送到天葬台。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看。

天葬是藏区最容易接受、最普遍的丧葬习俗。从西藏的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7世纪以后。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埋葬方式是由德力贡噶举派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公巴人钦北,在墨竹工卡县直公修建直公庙,推广和完善了当时的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就是在铺五颜六色的道路,恭恭敬敬地邀请达库登上天葬台,将她的身体作为祭品献给神灵,在她活着的时候祈祷赎回逝者的罪恶,请求神灵将她的灵魂带到天堂。天葬台上被桑烟吸引的秃鹫,除了人的尸体,不伤害任何动物,藏民称之为“神鸟”。据说这种葬法是对释迦牟尼“舍身喂虎”行为的模仿,所以天葬在西藏仍然流行。

多多卡天体殡仪馆中间有一个大小约4平方米的尸体池,用鹅卵石铺成。水池北侧有一块高60厘米的长方形石头,天葬时用来停放尸体。天葬院南门外,竖立着一根高约10米的经幡杆,杆上有一个骷髅雕塑,顶部悬挂着许多褪色的经幡。将死者送至多多卡的天葬台,卷曲身体,将头弯至膝盖处,使其以坐姿端坐,用白色包裹。在吉祥的日子,抬尸人会把尸体送到天葬台,点燃桑烟吸引秃鹫,然后进行尸检。因为秃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