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项羽?

项羽的错

其实项羽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后,与刘邦有过一次长谈。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关于项羽的。刘邦问韩信,丞相萧再三向我推荐将军。将军打算教我什么?韩信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道:现在在东方与国王争夺权力的不是王祥吗?刘邦说好。韩信又问,陛下,你自己考虑吧。如果你勇敢且有强大的军事潜力,你能和王祥相比吗?刘邦沉默了很久,说:我不如他。韩信起身说,没错。连我韩信都觉得大王不如他。太奇怪了。明知道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却背叛项羽去投奔刘邦,是不是很傻?韩信当然不傻。他向刘邦深入剖析了项羽的性格,剖析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心理和性格原因。韩信认为,项羽至少有两个致命的弱点,即“男人之勇”和“女人之仁”。但在我看来,根据这段对话,至少还应该增加两项,分别是“小家子气”和“小心眼”。?

先说“男人的勇气”

项羽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一生中似乎从来没有害怕过什么。只有别人怕他。他的健康状况也很好。史书记载他“身长八尺有余,能扛鼎”。可想而知,他英姿飒爽,肌肉发达,威猛无比。如果今天不让他做Swasinger,他会对一些崇拜所谓阳刚之气的女生很有吸引力。公元前207年,赵王在巨鹿被秦兵包围,一封急羽书如雪片般飞来。当时救赵的诸侯兵都在观望,唯独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与血战九次。杀声震天,众庄客吓得面如土色,唯有如此,方可破秦军,救赵王。这样的勇气和体格,项羽觉得如果不加以利用,那将是一种浪费和可惜。所以项羽经常要逞能。虽然他是主教练,但他喜欢打头阵。每次打仗都是你打头阵,自然无敌。往往项羽的兵器还没射完,就这么盯着,方便得他吓得屁滚尿流,眼睛都裂了,不敢看,手发不出,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这个记录挺多的。我相信每次来这里,项羽心里一定充满了愉悦。?

这种快感甚至让他无法抗拒与对方教练决斗。他对刘邦说,天下这么多年不得安宁,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为什么我们不打一架呢?谁赢谁就拥有世界,何必让大家受罪!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和贵族。可惜刘邦并不买账。他不会和项羽单独练习,赤手空拳战斗!于是刘邦咯咯直笑,说刘不是勇敢而是聪明。我相信刘邦说这话的时候,脸上一定是带着奸笑的。?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刘邦的表演一点都不酷。但从政治学和军事学的角度来看,刘邦是对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手段。战争的胜负,说到底是政治斗争的胜负,或者至少是战略战术的胜负,与教练的个人实力和大小无关。项羽把战争当打仗,就是把政治当儿戏,简直幼稚。大家都知道“兵不多而精,必不勇而谋。”项羽自己也不是一无所知,否则他也不会研究孙子兵法,也不会说他会研究“万人敌”而不是“一人敌”。可惜最后时刻,他学的“万人敌”根本没用,用的是“一人敌”。可见项羽并不是一个英俊的男人,而是一个很厉害的男人。

长期以来,人们将“男子汉的勇气”与“绅士的勇气”相提并论。路坎坷,拔刀相助,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每个男人的勇气。因为只要你有点血性和实力,不要有什么野心和修养,谁都可以,也不会有什么辉煌的成绩,所以是每个男人的勇气。什么是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其前,色不变。麋鹿在左边茁壮成长,但它的眼睛不会眨。突然来了,不惊讶,也不无缘无故生气。这就是君子之勇。显然,君子之勇,表现的是从容和决绝。苏东坡说,这是因为“所载也大,所致也远”。换句话说,为了崇高的理想,你可以暂时忍辱负重,也可以不顾眼前的得失。所以,“敌进我退”不是懦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不是懦弱。当然,为了现在的面子而盲目蛮干,不顾崇高理想,也不是勇敢。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胸部,直不起腰来。他弯腰摸着自己的脚趾头,大骂:臭小子,开枪打我的脚,然后转身就跑。这有点机智狡猾,但也不能说是胆小怯懦。

一个人的勇气是一个人的勇气,一个将军的勇气是一万个人的勇气。在战场上,勇气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两军为敌,勇者胜”。但是,这里说的勇气是全军的勇气,不是个人的勇气。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将军的领导力确实能鼓舞士气,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但项羽的冲锋并不完全是为了士气,有时也是为了自己的逞能。结果因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其他将领和士兵都觉得可有可无。哪里能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拼个人智慧”(只靠个人)和“谋权力”(只靠暴力),都是一针见血。?

再说说“女人的善良。”?

女人的仁心和男人的勇气似乎是矛盾的。其实项羽已经很矛盾了。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胆小的一面;有残酷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自称是楚国的霸主,但实际上他够残暴,够霸道。他暴力,倚强凌弱,杀人不手软。惠济郡守将殷通,与他前生无仇,后世无冤,仍打算加入他们起义反秦,说要杀了他。青子冠军宋轶说了很多,但他实际上是个白痴。虽然他有点项羽,但毕竟没什么,而且他只是说杀了他。(宋轶,因此楚灵隐,是个健谈的人。他曾预言过项梁的失败,可惜,这只能说明他有观察的能力,而不能证明他有指挥的能力。他当上统帅后,战略失误时仍自以为是,并贴出告示说:“凶如猛虎,狠如狼,贪如羊,不服从者,一律斩首。”结果被项羽杀了。)

还有怀王,一个没用的“义帝”。项羽指东,他不敢指西。项羽的向导不敢指北。他要动就动,要他让路就让路。没有阻碍项羽,甚至派人去谋杀他。最糟糕的是,秦朝20万士兵倒下了,项羽一夜之间把他们全杀了。二十万人!我二话不说就杀了他,项羽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但是,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他做不到。

是因为刘邦和他没有恩怨吗?殷通也与他无怨无仇。是因为刘邦对他善良贤惠吗?刘邦先入咸阳,让他咬牙切齿。是因为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吗?范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刘邦“野心不小”,他有“天子之气”,这真的是他必须去的一个隐忧。是没有杀人的能力吗?以项羽的武功,谁会死在三更,谁会活到五更?何况刘邦是个叫项羽的客人,其实是个囚犯。项羽的人里里外外都是。连樊哙都跟刘邦说,现在人家拿菜刀剁板,我们是鸡鸭鱼肉。没有机会做了吗?机会多的是。至少,在樊哙入帐保驾护航之前是没有问题的。但任凭范增使眼色示意,项羽只是不做声,终于让刘邦这只烤鸭又飞了起来。范增怒不可遏,恨恨地骂道:“做计划还不够(这小子真不配和他做计划)!”

其实范增早就看透了:“大王有忍心。”所谓“不忍之心”,也是“妇人之仁”。?

可是项羽不是很残忍吗?怎么会“忍无可忍”呢??

其实项羽表面看起来很强硬,其实内心很脆弱。项羽是个爱面子的人。爱面子的人内心脆弱。只是它的脆弱让它如此爱面子。因为他受不了任何伤害,这是拼命保护自己的脸。项羽自焚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江东父老可怜我,我看不出来!”于是他留下了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脸见江东父老。”为什么不面对对方?除了愧疚,我受不了那种怜悯。对于项羽这种一辈子强势的人来说,可怜就是伤害。所以他宁愿死。只有杀了自己,才能赢回面子,心里好受些。?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冲突,性格矛盾的人。说到底,他其实是一个不幸被推上战场和屠宰场的幼稚动作艺术。他不想杀人,但又不能不杀人;我不太想打,但是没办法。因为他别无选择。他没有别的活路,也没有别的活路来体现他的生存价值,完成他的行为艺术,毕竟他是靠杀人开始生命的,毕竟他是靠战争结束生命的。所以,他爱杀人,爱打架。然而,他勇敢的背后其实是懦弱,他残忍的背后其实是温柔。他杀人如麻,但内心有一种恐惧。他所向披靡,但内心却有一种失败情结。就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才让人不停的杀人。正是因为害怕失败,才渴望胜利。只有不断流淌的鲜血,才能洗去他因怯懦而感到的耻辱,只有接踵而至的胜利,才能抚慰他痛苦不安的心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挑战刘邦的时候是那么的不耐烦:战场上没必要拖那么多人,就我们两个!这难道不证明他厌倦了这场战争,只想早点结束吗?这不正好证明他早就害怕失败,希望用这种对他来说最方便最有把握的方式去赢吗?所以他一听说自己被围困,既不调查,也不研究,更不愿意去想是不是敌人的计划,立刻认定自己已经打败了。因为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失败情结”。我甚至相信,他心里会有一个声音:“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一切终于结束了!”?

就在项羽因为最后的失败而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残酷背后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升起。成败、生死都没有意义,唯一值得担心的是那匹名马。这也是他唯一的爱,是他打打杀杀之后,留给他生命的一个纯粹的爱的地方。“项不死,我却无能为力!什么事?”多么温柔体贴,多么深情感人!难怪要“哭几行”。都说项羽是个比较容易流泪的人。韩信说,看到自己的士兵受伤生病,只好流着泪送汤送饭。但这一次,他是为了自己。?

一个有血性的男人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都在这几行眼泪里。?

项羽确实很深情,这是他艺术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甚至有些丈母娘韩信说他“吐了话”,也就是说,他的话啰嗦而琐碎。我们不难想象他在军营里的一贯形象:捧着一个个含着泪的米筐,牵着受伤战士的手问冷暖,讲家庭生活的故事。如果不是韩信亲眼所见,亲口说出来,一般人很难相信,这个“推山为颠”的男人身上会有那么多柔情和缠绵。?

其实项羽的“仁”是双方都认可的。韩信说项羽“恭敬有情”,陈平说项羽“恭敬有情”,高启、王陵说项羽“仁厚有情”,观点相当一致。对于刘邦,他们的观点是相当一致的,就是无礼,侮辱他人。这些话是当着刘邦的面说的,应该说是相当可信的。其实刘邦也是这种情况。他喜欢骂人。骂萧何,骂韩信,骂他所有的手下。不开心就骂,开心就骂。就算要封人家官阶,也要先骂他一顿,要当土匪强盗。至于各种待人接物、治国理政的礼仪,他一窍不通,连什么是礼仪都不知道。他极其鄙视讨厌礼仪的儒生,说一看到他们的帽子就想把他们扯下来当尿壶。一个儒生名流来看望他,他坐在床上,两腿大开,膝盖耸着,让两个姑娘给他洗脚。所以施立很认真地说,既然第一步是消灭无情的秦朝,他就不应该遇到如此不逊的老君。刘邦马上站起来,穿好衣服,说了声对不起,然后李生被邀请入席。萧何向他推荐了韩信,还训了他一顿。他挥挥手说,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就让他当将军吧。萧何说你让他当将军他就走。刘邦说,那就当将军吧。叫他进来!小贺说,你一向没礼貌。现在拜将军就像使唤小孩(比如叫小孩耳朵)。难怪韩信要走了。刘邦答应选择吉日斋戒,设坛祭祀。刘邦的粗鲁与项羽的热情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并不奇怪。项羽是贵族,礼仪只是贵族不可或缺的素养。项羽当然懂得以礼待人,行礼如仪。刘邦是个流氓,怎么会有这个素养?成为公职人员和国王后,虽然逐渐变成了狗,但一不小心还是会露出真面目。未央宫建成后,身为皇帝的刘邦达醉醺醺地对已经是太上皇的刘叔叔说:爹,过去你老人家总说我是流氓,不如我二哥的办事能力。现在你看,是我二哥的产业多还是我的多?庙里的大臣们也纷纷效仿,欢呼大笑,完全不像话。

而项羽这个尊重爱人的贵族,却没有刘邦这个单纯骂人的流氓受欢迎。为什么??

韩信他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总结刘邦成败的时候,高启和王陵告诉刘邦,陛下慢而辱人,项羽仁厚而爱人。但陛下派人攻城,击落后送给他。这是和世界一样的好处。项羽呢?打胜仗,不考虑别人的功劳,夺城对别人没有好处,当然也就失去了天下。韩信也说得很清楚:项羽是个好人,很有爱心,很体贴。可是别人有功劳,本该封号,他却把印章捏在自己手里摸,弄得印章圆圆的,舍不得给别人。这简直是女人的善良。的确,比起封赏土地,升官发财,嘘寒问暖,送汤送饭算什么?相对于刘邦的大礼金钱,大片的土地赏赐,大量的官员,项羽实在是小家子气。?

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了咸阳,现成的皇帝不做,现成的皇城不活。他只是烧杀抢掠,用金银装满美女的汽车,跑回彭城(今江苏徐州)做楚国地方的霸主。这就好比阿q的思路:只知道把书生之妻的宁式床搬回土古寺,却不知道能不能简单地住进书生之家。有人劝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以在此立足。但他说,有钱了不回老家,难道不是穿着漂亮的衣服,摸黑旅行吗?谁能看到?这真是小家子气!所以这个人说当时人们说楚人只是戴高帽的大猴子(洗澡猴,给猴子加冕),果然!?

说这句话的人被项羽当场扔进了锅里煮熟了,但是项羽没有志气几乎成了公认的事实。王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只是项羽的一个借口。他真正的想法是因为楚的基地在江东,他不禁担心楚怀王。其实把自己扶到台上放羊的伪楚王和项羽叫什么来着?得天下在乎什么?如果当年南下的清军占领北京后跑回奉天,还会有清朝吗??

这是小心眼。正是这种狭隘,使他谋杀了楚怀王,从而失去了人心。正是这种小心眼,让他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失去了手臂。小家子气已经被人看不起了,小心眼更让人受不了。于是,他身边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如韩信、陈平等,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只留下了一匹骏马和一个与他心灵相通的伴侣。?

项羽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项羽的失败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范增其实是项羽身边最忠诚的人。?

范增,居巢(今安徽省潮县)人,诸葛亮式的人物。项梁起兵,他已经七十岁了,仍然毅然参军,跟项梁、项羽在一起,显然想有所成就。他经常从战略的角度看问题,一针见血。他曾告诉项梁,陈胜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秦国灭六国,楚国是最无辜的,所以预言(一种预言性的民间传闻)说“楚虽三户,秦必灭。”陈胜的第一个意思,不继楚王而自立,这种势头肯定不会长久。大人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如果另一个储君的后裔被召唤,那将会很受欢迎。这个很有道理,项梁也做到了,效果很好。刘邦先入关后,告诉项羽,刘邦在老家时一直贪财好色。这次入关,他没有犯秋。他一个铜钱都没拿,一个女人都没碰,可见他的野心不小。这种说法简直一针见血。所以项羽对他非常尊敬,尊称他为“国父”(仅次于父亲),称他为“叔父”,类似于齐桓公称管仲为“管仲”,刘阿斗称诸葛亮为“相父”。陈平也认为自己是项羽手下为数不多的“骨损大臣”之首。?

然而这位亚裔父亲却很容易被刘邦疏远。计划也很简单:当项羽的特使来到刘邦的军队时,刘邦专门设宴款待了他。就在他要坐下的时候,他假装慌慌张张地说:我们以为是圣父的使者,其实是国王的。于是他取消了宴会,派使者带着劣质的食物。这个方案其实很“幼稚”。但是项羽居然被抓了,立刻起了疑心,对范增小动作不断。范增多聪明啊,他对项羽说:“天下事定,王者自当!”然后就走了,死在回家的路上。

刘邦和陈平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小阴谋诡计,其实是因为项羽的小心眼才成功的。开放的贵族是小家子气,八尺男儿是小心眼。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其实贵族很容易变得心胸狭窄(虽然不一定),因为贵族是贵族,因为贵族是贵族,贵族总是少数。这样贵族圈子就很小了。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就不容易敞开心扉。即使在广阔的世界里,也因其与生俱来的高贵与傲慢,而不易与他人打成一片。因为克服不了内心的高贵感,所以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风格。再加上他们养尊处优,对人间疾苦一无所知,所以即使真心关心别人,也因为不关心想法而给人一种自命不凡的感觉。比如项羽想不到。士兵们浴血奋战。照片是什么?不仅仅是妻儿,姚祖光宗!但他不应该封了封,赏了赏。他只会假惺惺的发点汤。这是什么??

贵族的另一个问题是清高。清则易污,高则易折,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脆弱的,容易变得小心眼。因为他们过着清正廉洁的生活,所以他们常常责怪别人追求完美。这样的人做隐士不算什么,做统帅难免会有所怀疑。结果自然是圈子越来越小。陈平曾经说过,项羽身边都是正直自尊、讲究人品、讲究节操、彬彬有礼的人,而刘邦身边都是贪财好色的人。但是谁人多谁人少,谁能做事谁不能做事不是一目了然吗??

其实贵族可能因为高贵而有两种人格,两颗心。一个很宽容,一个很狭隘。宽恕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我是至高无上的,就没有必要排斥任何东西。就像汪洋大海,但是很大,所以包容一切。心胸狭窄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我是唯一的贵族,那么其他的都不算什么。就像雪山上的冰峰,但是高到什么都没有。狭隘的贵族一旦落入凡间,就处处格格不入;一旦你从一贫如洗变得富有,你就会变得非常小气。他会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高贵的气质和过人的能力,不会承认别人有任何功劳。他也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留给自己,而不是和别人分享。因为在他那里,其他人不是东西。这种心态在自己看来是高尚的,在别人看来是小气的。项羽正是这样的人。?

同样,流氓也可能因为卑鄙而拥有两种风度和两种美德。一个是猥琐卑鄙,一个是慷慨大方。前者大多只能占小便宜,跑腿,或者做小偷小摸,从来不想出人头地。后者,如果有机会,往往可以实现伟大的事情。第一,他们只有一张白纸,想什么都没用,不如想的大一点,比如“做个皇帝当当”。有了这个想法和机会,也许你真的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第二,他们一无所有。一旦有了,大部分都是不义之财,或者白捡了。反正不是自己劳动挣的,也不心疼。他们还不如“花光所有的钱”,赢得“扶危济困”的名声。第三,他们脏了怎么挑别人的毛病?自然特别宽容。更何况他们来自底层,最知道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最知道人在追求什么,害怕什么,总能到位收买人心。有了这份理解和大度,你就不会担心买走狗,雇打手,也不会担心没人支持你。一旦天下大乱,乱中夺权更难。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刘邦最后的胜利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句老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刘和项的得失,确实应该从人民的内心去审视。?

那么,他们两个是怎么待人接物的呢??

总的来说,项羽关心人,刘邦信任人。

关心和信任本可以赢得人心。但问题是项羽在乎的是人,不在乎思想。刘邦信任人,却信任到了极致。如前所述,陈平涉嫌“偷妻子的钱,任性妄为”。至少他受贿是事实。但是刘邦只和他谈过一次话,给了他高度的信任。刘邦问:“先生先为魏国效力,后为楚国效力,现在和我在一起。忠厚老实的人能这么三心二意吗?陈平回答说:是的,我先后侍奉过魏王和楚王。但是,王维不能用人,所以我不得不去王祥。襄王不能信任人,只好再去找襄王。我光着身子逃了出来,身无分文,没有别人的资助,我活不下去。我的计划,如果陛下觉得可取,请采纳。如果没有什么是可取的,请让我下岗。别人给我的钱都没动过,我只是全额交给公家。听了这话,刘邦起身向陈平道歉,并委以陈平一个更大的官职。后来,陈平向刘邦建议用银子弹来刺探项羽,刘邦当即划拨了四万斤金(铜),让陈平随意使用,不用报销(不管他做了什么)。结果,又耍了两招,果然,使项羽对暗鬼起了疑心,对范增、钟等心腹失去了信任。?

不仅是用人无庸置疑,更是豁达大度,与项羽的小心眼正好相反。刘邦真是豪爽。这种大度可能是在他母亲为他加倍还债的时候养成的,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说他是“有野心的”。他要攫取的是全世界,当然他不会在乎一城一池、更不用说那几个小钱的得失。对于这个“伟大的目标”,他也能承受。比如控制自己的欲望。公元前206年,刘邦从武关、咸阳进入秦国。面对“宫室、纬帐、犬马、珍宝、千女”,他并非不为所动。樊哙劝他出宫,他却不顾婚事。这不难理解。小地方来的新小子,看到这么多稀世珍宝,如花似玉,金碧辉煌,怎能不眼花缭乱,神魂颠倒?我担心我的手伸出我的喉咙。然而,在听取了张亮的严厉建议后,他毅然退出了秦宫,回到了军队,并最终简单地做了这件事。他甚至拒绝接受秦人提出的犒劳军士的牛羊美酒,说我们自己有口粮,舍不得给大家花钱,让秦人高兴,唯恐刘邦当不了秦王。刘邦干得真漂亮。比起项羽在咸阳掳掠杀人无数,三月焚城,显然更受欢迎。?

刘邦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公元前203年,韩信攻陷齐国七十余城,大片地区成为他的地盘。手里有这么多钱,韩信想和刘邦讨价还价。他致信刘邦,说齐人善变,是一个反复变化的国家,南方与楚国接壤。如果不立一个伪王来守护,恐怕局面就不确定了。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的军队包围,太公和吕氏也在项羽手里,满腔怒火无处可发。当我看到信使的信时,我不禁从心底里愤怒起来,愤怒于勇:混蛋!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当假齐王!他发誓。张亮和陈平知道这时候不能得罪韩信,就偷偷踢了刘邦一脚。于是刘邦接着骂:没出息的东西!男人就是男人,他建功立业,平定诸侯。那是真王,不是假王!这样一种即兴发挥的功夫,项羽是没有的。项羽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克制自己。这件事要搁在项羽身上。他必须二话不说立即杀人,他必须亲手杀了韩信。?

这不是性格问题。没有人会有“忍”的性格,忍是逼出来的。忍有两种。一是面对强权强奸不得不忍气吞声。这与其说是忍耐,不如说是无奈。打了又打不赢,没钱又舍不得,怎么办?这不是隐忍。真正的隐忍,就是不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比如秦公的宝藏和女人,想拥有都不容易放弃。显然,只有这样的一种隐忍才是真正的隐忍。换句话说,真正的隐忍是战胜自己,自己去做。忍着,心口头上一把刀就是拿刀戳你的心!一个能为自己做到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大概也不会手软。所以,能忍的人都是残忍的。刘邦很残忍。有一次,楚军追击刘邦,刘邦为了逃跑,竟然把自己的儿子女儿推出车外。车夫夏侯婴三次把他们抬上车,三次被刘邦推倒。夏侯婴实在受不了了,说,事情虽然紧急,我们就不能快点吗?为什么不管他们?刘邦带着孩子逃走了。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一个能抛弃自己孩子的人,内心的残酷可想而知。

所以,当范增发现刘邦进这个好色贪财的人在秋天的咸阳从来没有犯过罪的时候,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危险和残忍的敌人。如果他不尽快消灭它,就会养虎为患。可惜当时很多人都没能看到这一点,包括项羽和韩信。

韩信的错误

韩信也是被刘邦杀死的,虽然直接下手的是吕后,虽然刘邦忍了很久。

韩信很有意思。他几乎是半个刘邦半个项羽。和刘邦一样,他也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南昌亭长嫌弃他,取笑他,但他忍了。母亲很同情他,骂了他一顿,但他忍了。后来淮阴县街头流氓故意羞辱他,他也忍了,真的从流氓裤裆里爬了出来,引来满街的嘲笑和奚落。说实话,能忍受这样的羞辱,很不容易。哪个热血男儿能受此侮辱?就连韩信自己,也几乎忍无可忍。司马迁说,他听了流氓的话后“熟了”(盯了他很久),期间大概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后,他还是忍了。毕竟忍不代表怕。柏杨先生说得好:他是一个心碎的瘫痪的奴隶,真诚的屈服。跳高前先屈膝,这才是英雄。稍有挑衅,就会一怒之下反咬一口,绝不放手。那是一只螃蟹。韩信不是螃蟹,是英雄。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批评项羽是“一个男人的勇气”。因为他知道,被流氓惹了,项羽肯定受不了,肯定会跳起来一拳打在那个混蛋的鼻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