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礼仪和习俗

酒席习俗:布依族十分重视待客之道,客人到了,有“酒在门口”、“酒在门口”、“酒在门口”、“千杯酒”、“酒在门口”等六种酒礼。

如果你提供猪肉,你希望你的客人来年有个好收成。如果献鸡,鸡头给第一位客人,象征好运,鸡翅给第二位客人,表示扶摇直上,鸡腿给三位客人,寓意脚踏实地。

酒席上还会唱“敬酒歌”和“点心歌”。前者是说劝酒,后者是唱桌上所有的物品和食物。

家庭的

布依族是重男轻女。父母有支配家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如果父母去世,长子将继承遗产。所有男性长辈都受到尊重,正直的人更有威望。族群间的纠纷可以自行调解,不需要诉诸政府。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寡妇可以继承财产,但如果再婚就不能继续享受。

家庭结构包括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小家庭和大家庭。人口多的家庭,儿子结婚后会分居。建国前,部分地区分家时,家庭财产首先要留在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婚姐妹的“女孩田”,其余的田地和房产由子女平分。没有继承人,财产由家庭继承。分居后,父母大多跟着小儿子帮忙打理家务,也有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儿子住在一起的。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儿子有赡养安葬父母的责任,这是布依族的传统习惯。

结婚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婚姻的缔结几乎全由父母包办,几乎没有婚姻自由。由于包办婚姻导致早婚的习俗,他们往往订婚较早,有的年纪轻轻就订婚,俗称“吊裤带”。大部分是13到17岁结婚,也有11、12岁的。因为年龄小,伴娘一般都是陪着去男方家祭祖,待个两三天再回娘家。酒期,伴娘会陪你一起吃住。结婚后,我回了几年门,一直到十七八岁。农忙时节或者婚丧嫁娶的时候,公婆和姐姐们就接手帮我。夫妻开始同居,就这样来来回回,越住越久,最后在我公婆家住了很久。

结婚一般分为四个过程:开嘴、杀鸡、订婚、结婚。一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那里说亲,如果同意,就带些礼物来“合八字”,这叫“张嘴亲亲”;第二次,男方带了鸡、酒、糖等礼物到女方家,女方邀请亲朋好友祝贺。因为礼物以鸡为主,偶数吉祥,所以叫“杀鸡礼”。第三次,男方带了几壶酒,几只鸡,一只猪的后腿,几斤猪肉,还是一整头猪,两对鞭炮和红蜡烛,付了几块钱到女方家。通过“交礼金”、“改八字”等仪式,亲朋好友前来庆贺,称为“订婚”。结婚时,男方派两个年轻人到女方家庆祝结婚。它的任务是抢回男方家准备的两个大糯米粑粑,带回男方家祭祖,从而宣告婚姻的完成。女方家的孩子聚集在村外,用楝树种子、泥土、水枪等投掷亲戚。,这就是所谓的“呼唤古代。”“包谷”是布依族对男性亲属的称呼。这种古朴的风格盛行于镇宁、关岭、六枝、普定等地。意思是通知村里,某某姑娘正式嫁到某某村了。在其他地方,有些人对骑马和坐轿子感兴趣,有些人对让他们的兄弟把新娘抬出大门感兴趣。不管是什么形式,家里一般都有姐妹陪伴,称为“伴娘”。打着伞走在路上,新娘当天没有直接进男方家,而是住在附近的亲戚朋友家,第二天早上选择了吉时去祭祖。

同一个家族、同一个姓氏的布依族人不能通婚,不同代的亲戚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区还有几个姓氏不能结婚,如镇宁扁担山的卢姓、马姓;安龙渔沟乡余、何、魏、* * *姓氏。据说很久以前他们同姓,所以不能结婚。

布依族以独特的方式相亲相爱。通常,匆忙过后,年轻人会留下来,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女孩和男孩站在他们的两侧,寻找合适的人。媒体称之为“貘”,多半是男方的妹妹。如果小伙子暗恋一个姑娘,“银合欢”会带着礼物飞到女子身边,先唱一首歌:“我传达对哥哥的情意,这靛蓝送给你。他希望这靛蓝染得好,他希望这靛蓝发光……”诸如此类。姑娘不同意,就回歌,婉拒;满意了,回头一笑,男女都走出人群,在山上唱着歌。布依语叫“郎尖”。

“锤尖”是见朋友的意思。这种社交活动不仅限于未婚男女,已婚人士也可以参加。这和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关,因为早婚和“留婚”其实只是订婚而已。所以,参加“郎首”的活动,是未婚者的初恋。对于“已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安排的婚姻感到满意,那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歌唱能力。相反,它意味着对包办婚姻的反抗。除了唱情歌,还有辛酸的歌,抱怨的歌,逃避婚姻的歌。以前,有些青年男女爱歌多年,于是双双逃离家乡到远方定居;有些人逃脱不了封建制度的罗网,于是双双殉情。

丧葬习俗

老人去世时,给至亲好友发了丧报,请本民族的普莫先生在吉日举行葬礼。在一些地方,大叔的权利更加突出。比如死者是女性,就要等叔叔的家人到场,看到棺材后才能下葬。每个葬礼都取决于家庭经济。穷人家,只请“普莫”开道,一切从简;富家讲排场,除了开道祭祀教会,还举行“古夜之王”仪式,砍牛斋戒。在古代,每当举行葬礼时,都要砍下几头牛和羊作为祭品。设宴招待客人。哀悼期持续三到五天。停办期间,所有殡仪馆将吃素,葬礼结束前不得供应肉类。

下葬前两天,村里的亲戚朋友带着礼物前来吊唁。按亲戚送条幅、酒、鸡、钱、猪。女婿和姑父家会送香亭、纸马、祭祀条幅。孝子戴长手帕,穿草鞋,穿麻。舅舅到了,孝子们拿着孝敬棍跪在棺材前,新来的人扶他们起来。当晚,铜鼓、唢呐、竹筒齐敲,举行了葬礼仪式。届时,村里的男女将聚集在殡仪馆外,每人手持一尺多长的竹筒刷,两人一组互相交叉,一人手持木棍拍打。有单打、双打、三打、五打到十二打等。,而且音调铿锵、整齐、和谐、有序。棺前挂几面铜鼓有节奏地敲打,同时用竹竿敲打相应的地板,称“敲铜鼓”。唢呐都是女婿请的,有一对或者几对。整个村庄笼罩在悲伤之中。葬礼的前一天晚上举行了追悼会。有家祭和客祭两种。家族祭祀是儿子女婿等祭祀;客祭是对普通亲友的纪念。祭奠仪式宣读,纪念逝者一生,送去哀思。九素菜荤菜,女婿煮荤菜。仪式结束后,将灵柩移至门外的长椅上停放。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孝子跪拜在前面,铜鼓、唢呐、铁炮、鞭炮声、哀号声混杂在一起,灵柩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而行。掘墓时,普谟先杀一只公鸡,在选定的墓地上滴血,称为“播土”。挖墓,用朱砂画井里的八卦、朋友、房屋,撒上糯米,再杀一只鸡滴血入井,称为“地脉龙神”。棺材到了,在井里烧钱,孝子跪拜,称之为“暖井”,搬进洞里,封土造坟。如果你杀了一头牛,敲了一匹马,你将牺牲牛或马的头到坟墓。在安顺、镇宁、普定、六盘水等地,至今仍有石头墓的习俗。挖好墓后,用厚石板筑坑,放入棺中,盖上大石板,填石灰浆,然后封土。外围还用石头建了一座坟墓。

葬礼结束后的第三天,孝顺的家人去扫墓祭奠。届时会用猪、鸡、豆腐等祭品焚香亭、纸马,称为“浮山”。葬礼到此结束。之后每年家里都会准备祭品去扫墓。

宗教信仰

建国前,布依族信仰多神。山中有山神,水中有水神,社会中有社神。每个村子都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怪的树,或巨石,悬崖和洞穴被认为是神。连耕种的水田都有神。有的也是给雷神,门神,厨神,龙王之类的。这可能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残余,也反映了古代农耕民族的一些意识特征。

祭祀和占卜

都是由民族“普莫”,也就是巫师主持。卜筮分为鸡骨卜筮、竹卜、蛋卜、米卜等。鬼神分善恶,认为善神能保佑人,保佑六畜兴旺,丰饶庄稼;另一方面,邪灵会捉弄人,带来灾难。祈求上帝保佑或消灾,供奉祭品。信仰之神,每一种都是一个大群体,每个群体又有几个成员。神与神之间有不同的等级,各有各的名称和职能,最高的职能是“报翁”,即皇帝。还有指挥军队的将军,执法的法官等等。这其实是布依族古代社会的历史反映。

明清以来,佛教、道教和天主教相继传入布依族地区。建国前,福泉、贵定、麻江、八芒、乐平等地有佛教寺庙和寺院,有本民族的尼姑、和尚和寺院。但大部分地区影响不大。

也有很多因为多神教而被坚守的禁忌。比如正月初一到初三不能破土,十五不能动刀,不能干活。四月初八,牛不能耕田;每年第一次打雷之后有几天不能种地。扁担山区第一声春雷响起时,家家户户都会炒糯米饭吃,俗称“吃雷肝”。“扫村”时不允许外人进村。避免“五一”、“甲子日”生产出行。有些区域不允许随便移动和踩踏三脚架,锅耳要放在主梁方向。女人不能回父母家生孩子,女人不准在堂屋走动,产后满月前不能出门;未婚少女死后不能从前门抬出;死在外面的人,尸体不能抬进屋,等等。随着建国后科学文化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这些禁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