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吃瓜子?

从明朝开始,皇帝、将军、老百姓都喜欢吃瓜子。

明代流行吃瓜子的习俗,到了清代、民国时期愈演愈烈。晚清以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大行其道,民国时期葵花籽异军突起,最终决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革命领袖到普通民众:瓜子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中国人善吃,喜欢吃瓜子,可能来源于节俭的观念,然后逐渐深入到饮食文化的层面,成为一种习俗。吃瓜子的习俗大概起源于北方,不仅因为吃瓜子的记载主要见于北方的历史文献,还因为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农闲时,大家都待在家里避寒——形象地说,叫“猫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吃瓜子、聊天。吃瓜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据我所见,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宇宙》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卷六十九,十八幽州,河北道)。后来,吴越广为流传的《年歌》记载了“吃瓜子”的习俗:“正月吃瓜子,二月放风筝,三月种地下苗,四月上坟烧纺锤……”为什么「吃瓜子」会排在万物之首?中国人喜欢吃瓜子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件事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

康熙年间赵文《紫庄轩诗集》中有一首诗《夜》:“边上春寒轻如水,红光满院阶,车马归,沿街卖瓜子通宵。”乾隆年间,潘荣弼的《景帝岁时纪胜》也记载了北京的元旦:“卖瓜子解闷,卖江米酒打冰灯...堪比鞭炮声,好听。”“在新年到来之际,乾隆皇帝在花园(圆明园)设置了一条交易街,以市集店铺的形式,有古玩店、服装店、酒楼。

文学作品植根于现实。《金瓶梅》《红楼梦》《恶之花》等明清小说中都有卖瓜子吃瓜子的情节。

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吃瓜子的场景

万历年间兴起的民间小调《瓜子壳》,有一首《给瓜子》:“瓜子壳不是奇货,是汗巾裹送哥哥。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舌尖上。礼轻人意重,好事不多。多拜哥哥,别忘了我。”冯梦龙评价说:“古语第一句‘瓜仁儿是稀罕货’,很没有意义,也不符合礼义。今云‘此非奇货’妙。”清代中前期,“锦州海口每年的纳税情况主要是瓜子左右,运往江浙闽三省贩卖,税额在一万两或一万两左右,甚至两万两。”到清朝末年,“瓜子一年赚一万五千斤左右,除了土人,在河口、汉口没有大量的销路。”可见瓜子的消费不可小觑。

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中国人吃瓜子的习俗。他认为中国人吃瓜子的技术是最先进最发达的。“在宴会和茶馆,我看到无数吃瓜子的师傅。最近瓜子大王卖得不错,我们国家的孩子也学会了咬瓜子的绝技。”丰子恺先生讨厌吃瓜子“消磨时间”,批评吃瓜子是一种民族恶习。他说,“除了抽鸦片,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办法了,而最有效的一种,对它来说有三个条件:一是贪得无厌,二是吃不饱,三是要剥壳。”

当代作家全盐池的纪实文学《餐桌上的领袖》也提到,“毛泽东喜欢吃黑瓜子(西瓜子),刘少奇喜欢吃葵花子,高岗不管黑白,能吃的都往嘴里塞...每天晚上开会,毛泽东(瓜子)搭个‘宝塔山’,刘少奇堆个‘蒙古包’,高岗有时候连个簸箕都装不下,要装两次。

总之,无论是皇帝还是将军,文人还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瓜子。在明代,吃瓜子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俗。

都是“闯入者”: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怎么三脚站立?

瓜子无非就是葵花籽,南瓜籽,西瓜籽。其他瓜子不能量产,也不能当零食吃。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国的农作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它们传入中国,大概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明末嘉靖年间。一种新作物从引种到推广,从欣赏到食用,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一种作物引种成功可能是多次引种的结果。然后该作物的价值被学者注意并记录下来,要在社会上传播一段时间。所以南瓜子和葵花籽成为主流零食之一,从清朝开始一定是很久了。

文献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据我所见,关于葵花籽最早的记载是康熙(浙江)的《桃源乡志》:“葵花,又名葵花,色紫黄白,其子老而食之”;卖葵花籽最早的记载是《植物名实考证》:“(葵花)可炒,微香晕,云南、贵州与南瓜子、西瓜子一起在市面上卖”。然而,葵花籽在清末云南、贵州有售,并不意味着葵花籽已经成为大众小吃。

在清代,向日葵主要用作观赏植物,其消费和销售只是偶尔有记载。民国时期(黑龙江),向日葵的大规模种植在《呼兰县志》中有更早的记载。“葵花籽是可以食用的,还有人讲亩种”,可见葵花籽已经普及。

再看南瓜,南瓜子比葵花籽更受欢迎,最早的南瓜销售记录也是《植物名考证》。但自清末以来,南瓜子的食用记录很多,远超葵花籽。更早的记载,如咸丰(贵州)的《兴义县志》中说:“郡产南瓜最多,尤以最大者为甚,郡人以瓜为菜,集其子炒之,以代西瓜籽”。此外还有“(南瓜)白酒配茶,金川产贵”“南瓜……南瓜子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南瓜子虽然已经被人们广泛食用,但还是略逊于西瓜子。

葵花籽和南瓜子虽然也是瓜子的一员,但从近代开始就在社会上流行——南瓜子从清末开始流行,葵花籽从民国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籽常被称为“香瓜子”,在清末并不常见,或者可以说,葵花籽的流行也是在民国时期。那么从明朝开始流行的吃瓜子的习俗是什么瓜子呢?不难推测,一定是西瓜籽。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是西瓜子。

西瓜品种繁多,引种后几百年自然选择造成的品种分化。自元代以来,地方志中记载的西瓜品种已有50多个,不仅有我们今天主要吃果肉的西瓜,还有主要吃瓜子的西瓜。后者又称瓜子、西瓜,栽培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名称不同,如甜瓜、籽瓜、籽瓜、瓜子等。

增长见识!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瓜子?

籽瓜,西瓜的一个品种,主要用来获取瓜子。

就笔者而言,最早记载西瓜籽可食用的是元代王振农的书:“(西瓜)籽经爆干,用荐茶易得”,元末明初的《食器说明》也有:“食西瓜后,食其子,不可生其气”。然而,这是太平宇宙幽州土特产中的“瓜子”吗?

农业史学者叶靖源先生认为“太平宇宙有瓜子,西瓜没有,可见西瓜传入中国后,早期就有栽培”,彭世杰先生也认为“太平宇宙兖州土特产有瓜子”。西瓜籽最迟从元代开始作为零食食用,甚至可能追溯到北宋初年。

关于在宫廷中吃西瓜子的情况,请参考明末宦官刘若愚的记载,前朝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用少许盐焙炒新鲜西瓜子”。宫廷御膳的制作方法影响了上流社会对瓜子的偏爱,也进一步影响了百姓。清初孔《随风节序录》说:“炒西瓜子,装袖而嚼一路。”清末黄俊宰在《金壶七墨》中有统计。“算上上海内外的茶楼、酒市、妓馆的烟灯,每天消耗的西瓜籽约有30石,这是意料之外的。“可见西瓜籽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法国传教士古伯查曾在公元19世纪中叶前后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生活过,经历极其丰富。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直接而细致的调查,他描述了许多西瓜种子:

增长见识!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瓜子?

法国传教士古博查(1813-1860)于1839年来到中国,并于1844年开始了他横跨中华帝国的旅程。上图是他的书《中华帝国之旅》。

“中国人特别喜欢西瓜籽,所以西瓜在中国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地方,西瓜在收获的时候一文不值,它们被保存下来只是为了里面的种子。有时候,大量的西瓜被运到繁忙的路边,免费送给路人,前提是吃完后瓜子留给主人...对于中华帝国的3亿人民来说,西瓜籽真的是一个廉价的宝贝。吃瓜子是18省日常消费的一种。看着这些人在吃饭前把瓜子当开胃菜,真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景象...如果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喝茶喝酒,桌子上肯定会有西瓜籽。出差的人都吃瓜子,小孩子或者手艺人只要兜里有几个硬币都会买这种好吃的。无论是街边还是小路边都可以买到。即使在最荒凉的地区,你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籽。在大清帝国各地,这种消费形式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事情。有时候,你会看到河山用木船满载着这心爱的货物航行。说实话,你可能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动物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