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来是什么?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女子常在楼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人皆之”,这是我们所见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乞巧记录。在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女性的乞巧被反复提及。唐代王鉴写了一首“群星璀璨明珠,宫娥忙乞机巧”的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和妃嫔每次七夕在清宫设宴,宫女们都以自己的巧思乞求。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宋元之际,洽桥颇为宏大,京城也有专卖洽桥物品的市场,被世人称为洽桥城。宋和的系列《谈醉翁》说:“七夕,盘楼买卖噱头。从七月一日车马吞,到七夕节前三日,不准车马通行,一次又一次停驶,直到夜里才得到。”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向乔奇购买乔奇物品的盛况中推断出当时乔奇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摆讨巧的文章,讨巧的市场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到了七夕的时候,乞巧的市场已经人山人海,仿佛是最大的节日——春节,可见乞巧节是古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密切相关。中国的情人节总是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爱情故事,已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传说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聪明老实的小伙子。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不得不和他的哥哥和嫂子住在一起。他的嫂子马史很恶毒,经常虐待他,强迫他做很多工作。有一年秋天,他的嫂子强迫他放牛,给了他九头牛,但他被告知要等到他有了十头牛,于是牛郎没办法,只好把他们赶出了村子。牛郎独自把牛赶到山里。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十头牛赶回家。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为什么难过。当他得知自己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不要难过。伏牛山有一头生病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它。等老牛好了,你就等着吧。”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找到了生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很重,他就去给老牛打捆草。连续喂了三天,老牛抬起头告诉他,他是天上的大仙,但是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动弹,被送下了天堂。他的伤需要用花露水洗一个月。牛郎小心翼翼地照顾了老牛一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晚上睡在老人身边。老牛康复后,牛郎高兴地赶着十头牛回家。回家后,嫂子还是对他不好。她害了他几次,被老牛救了。最后我嫂子火了,把牛郎赶出了家门,牛郎只要老牛陪着。一天,天上的织女和仙女们一起做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织女偷偷来到人间,成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野蚕分发给大家,教大家养蚕、吐丝、织鲜艳的绸缎。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了天堂,恩爱夫妻从此分开。牛郎是没有办法上天的,还是老牛告诉他,他死后可以用自己的皮做鞋子穿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子,带着他的孩子。眼看就要追上,恐怕太后把头上的金钗拔了,一个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边,只能相对而泣。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搭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王太后别无选择,只能允许他们在每年的7月7日见面。后来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时,姑娘们会来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希望能看到他们的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苍让自己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祈祷他们能有美满的婚姻,于是就形成了中国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