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哪些习俗?

苗族历史悠久,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和湖南。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区,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和玉米。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诗歌,苗族当然能歌善舞。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第一,服装

花垣苗族的服饰是裹头的布手帕,尤雅地区是花手帕,其他地区是绿手帕。手帕长1-3米,穿多层人字。穿双排扣连衣裙,袖子长而小,裤子短而大,脚裹青色。材料大多是自己织的“家居服”,格子的衣服最有特色。

各种银饰都有不同的造型,有轮圈、平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巴巴耳环等等。苗族妇女无论是结婚、走亲访友、做客、赶集、过节都要佩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发生变化。现在除了吉威、布左、亚西、排比、排房、东马库,大部分都穿苗族服饰,其他城镇青年男女的衣服和汉族没什么区别。

第二,饮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红薯、大麦、小麦、小米、豇豆等杂粮。一般日食时吃两顿,穷人常以糠菜充饥。解放后,人民生活改善了。70年代末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渐转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除了苗族出产的新鲜蔬菜外,莱菜最有特色的是腌制酸辣菜,如酸菜、酸汤、酸辣籽、辣椒酱等。,都是苗族家常菜。苗家向来好客。客人之间总是以酒肉相待,有糯米酒、玉米酒,还有猪、牛、羊、鱼、鸡鸭。平时在苗乡买鱼不太方便。为了防止客人到来时准备不周,大多数人会用特殊的方法为客人腌制酸鱼、酸肉和咸肉。

第三,婚姻

解放前花垣苗族普遍一夫一妻制,有的有钱人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主要是做媒。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赴现场、探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多次约会后确认恋爱关系,互唱情歌,互赠礼物,然后自由结婚。订婚,一般是男方家主动找女方家亲戚。

所以婚期是两天。客人离开前,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待在一起。个体之后,新婚夫妇进入了正常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旧的婚俗逐渐废除,举行新的婚礼,与汉族婚礼无异。

第四,葬礼

苗族死者被埋葬。成年人死了,埋在棺材里,未成年的孩子死了,埋在木箱里。老人正常死亡,要烧“气钱”,同时放三炮,俗称“发令枪”。用桃树叶或菖蒲烧开水洗澡,穿上寿衣上柳床,然后入棺。灵柩放在灵堂中央,全家哀悼。戴孝·帕在大门口张贴了“当事件是重要的”的字样。晚上请道士“绕棺戏”念经,停三至七日,才上山下葬。有些人要选“吉日”,看哪里没有禁忌,才扶棺入土。

棺材上山的时候,死者的舅舅家会找一个老人,用二三十尺裹着白布,拿着一个稻草把手来带路。孝顺的儿子和孙子也将头戴孝手帕,举行香纸,并留下纸钱。他们会不走弯路的哀嚎,会爬山,会涉水,甚至会践踏庄稼。棺材进坟后,孝子拿着锄头挖了三遍,连叫了三声死人,然后大家开始埋。送葬者将全部打回小贾家。小贾家门外有一碗泡水饭,每人会吃一千粒,放在嘴上吹走,才进屋。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无论老幼,都不能留在太平间。大多不择日,随死随葬,葬礼仓促。

五.节日

花垣有很多苗族节日。除了春节、春会、清明节、端午、中秋、重阳节,最典型的节日有:赶上过年(农历正月调整),各地苗族商定自己的地点和日期。那一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着盛装,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歌手和狮子龙灯。会场坐满了人,非常热闹。人们可以坐在秋千上,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和梯子,听歌手唱二重唱。年轻人趁机寻找恋人。

樱桃树在樱桃社县的排比、排排、东马库一带很丰富。每年农历三月的樱桃成熟季节,当地的苗族青年男女都会被邀请到樱花林中欢聚一堂,唱苗歌,搞半个月左右的社交活动。这个活动苗语liudliudbidua的意思是摘樱桃。捉秋“捉秋”是花垣苗族的盛大节日。

这几天,新里祖上的孩子要端上三条鲜茼蒿(苗语“吴山”)和野葱(谐音“广”),洗净切碎,加入腊肉丁、花生、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猪油等。,并带他们到新的祖坟作纪念。过了三年,就不挂了,只在清明节挂。

六、禁忌

苗族有很多禁忌,主要有:忌踩苗家火坑里的铸铁鼎,这是做饭用的。据说鼎是由三位护火祖师改造而成,谁也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师的不敬。

不要坐在火坑右侧靠近柱子的火坑上方。苗族人称之为“夯高”,并配有祠堂,供长辈坐。年轻人和小孩严禁坐在这里,也不准在这个地方玩耍、打水、骂人,否则会念祖,神人会生气。忌晃动“龙岩”苗家堂中央有一块岩板,岩板下有一个“龙穴”。据说摇动“龙穴”会把龙吓跑,主人也会遭殃。

父母在世时,不要戴白手帕。戴白手帕是服丧的标志。除夕不吹柴火。据说,吹柴大会吹走了一个新来的财富,从而使其穷困潦倒。其他禁忌与本县汉族相同。

(参考: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