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秃鹫吃完飞上天,而藏民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地举行,各地都有固定地点。
人死后,死了几天,要求喇嘛念经,选个出殡的日子。葬礼一般都很早,还有人把尸体送到天葬师那里先给神灵烧香。秃鹫看到烟火就聚集在天葬地周围。天葬师立即剥去尸体的衣服,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尸体肢解,剥去尸骨。骨头用石头捣碎,拌上糍粑,肉切成小块备用。最后吹哨子通知秃鹫,不要按照骨头和肉的顺序喂,直到完全吞下。
藏族的丧葬形式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据藏族史书记载,古代“七日”期间,君王死“持绳上天”,“如虹,无尸”。这种情况和当时藏民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从天上来的,死了。
在藏语中,天葬被称为“独垂节瓦”,意思是“把尸体关到坟地里”。又名“查多”,意为“喂秃鹫”。在本文中,“QIA”是一种专门吃腐肉的秃鹫,称为“哈龟”。据此,这种“天葬”也可以描述为“鸟葬”。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没有具体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藏族丧葬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遵循的原则。付出有很多种,付出生命也是一种付出。据敦煌发现的《舍身经》记载,是劝人死后分出骨肉,献给陀林(坟地)。这种习俗在汉朝隋朝以前就有了。这种习俗可能导致信奉佛教的藏族人也有同样的目的。
藏传佛教信徒认为天葬是一种升天的愿望。每个地区都有天葬场,也就是天葬场,有专门的人员(天葬师)从事这个行业。人死后,蜷起身体,低头跪下,合成一个坐姿,用白色的被子包好,放在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吉日,殡仪员将尸体抬至天葬台,先点燃“桑葚”烟致秃鹫,待喇嘛念经完毕,天葬师将尸体处理掉。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了吃尸体,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通常在清晨举行。天亮前,死者家属会把遗体送到天葬台。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看。
西藏到底有没有骷髅墙,甚至很多老藏民也只是听说过,很少有人走近过。藏族著名作家马丽华在《藏北游记》一书中肯定了西藏有骷髅墙,藏北的多多卡成为西藏唯一保存骷髅头的天葬台。从那曲地区往东南方大约300公里,就像县城一样。比如在藏语中是“母牦牛角”的意思,据说这里原本是“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比如达摩寺的多多卡天葬台就位于县城西郊,也是骷髅墙的所在地。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就是在铺五颜六色的道路,恭恭敬敬地邀请达库登上天葬台,将她的身体作为祭品献给神灵,在她活着的时候祈祷赎回逝者的罪恶,请求神灵将她的灵魂带到天堂。
多多卡天体殡仪馆中间有一个大小约4平方米的尸体池,用鹅卵石铺成。水池北侧有一块高60厘米的长方形石头,天葬时用来停放尸体。天葬殡仪馆南门外,还有一根高约10米的经幡杆,杆上有一个骷髅雕塑,顶部悬挂着许多褪色的经幡。
天葬台整个庭院约4000平方米,四周有约一人高的土墙,南墙和西墙各有木架,约四五格,每格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人头骨,形成两道长长的头骨墙。一个接一个的骷髅头让人感到神圣和肃然起敬。这才知道骷髅墙是天葬的产物。
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这个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正是由于历史原因,苗族文化在外人看来有时显得悲壮而神秘。
在民间传说和历史学家眼中,洞穴埋葬的习俗仍然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谜。苗族最早生活在富饶发达的黄河流域。因为他们的祖先神农战争的失败,他们被迫搬到了贵州的山林里。
在贵州南部山区有一个叫梅冬的洞穴,里面有400具不同时期的棺材。这是贵州最大的苗族墓葬。不时能看到腐烂的棺材和尚未风化的骨头,地上还有一些破瓦罐等容器。
棺材以不同的方式摆放,都是头朝北,固定在两三个“井”字形的支架上。六柱三“井”架支撑的棺材是男的,四柱两“井”架支撑的棺材是女的。
棺材以不同的方式摆放,都是头朝北,固定在两三个“井”字形的支架上。六柱三“井”架支撑的棺材是男的,四柱两“井”架支撑的棺材是女的。
棺材可分为扁头和鼓形男头,其大小取决于死者的体型。平平头棺在明代,凸公棺在清代。平扁头棺制作粗糙,鼓形男棺多以杉木制作。洞内的棺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最晚的是清朝末年。
洞内都是山下村里吴苗族的祖先。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上来祭祖。借着火把往里走,空荡荡的山洞里全是形状各异的钟乳石。洞中央右侧有一个天然的小洞穴,是王淼躲避外敌时的临时会议室。小山洞里还有一个小山洞,这是王淼的卧室。
每年的3月3日、6月6日,苗族同胞在洞外举行隆重的杀牛祭祖仪式,在洞内宽敞的大厅里举行别开生面的跳洞。村落建筑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