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哪些礼仪?

一、婚姻壮族实行氏族外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同氏族可以通婚。以前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很普遍。一般父母在十三四岁就安排好了订婚。订婚时由媒人以牛奶钱、酒菜和衣服来孝敬女方父母,并为女孩准备衣服和首饰送到女方家。结婚的时候,给祖宗供饭,给家人祭奠,给祖宗讲。结婚仪式和汉族的一样。招赘婚姻俗称“过门”,仪式与娶女相同,但仪式简单,不要男方家的彩礼,女方家出钱请客摆酒席。有“换房”的婚俗,但把兄弟的老婆换成兄弟的老婆,却很少见。长期以来,流行婚后“坐月子”,女性婚后回娘家。“坐月子”期间,男女双方都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的监督下进行,直到怀孕或有了孩子才开始住在丈夫的父母家(元旦、农忙季节,丈夫或兄弟姐妹可以带回去短暂停留)。如果三五年还不能生育,但你嫂子已经长大结婚了,你就得“离开婆家”,否则你就再婚。1981年后,“坐在家里”的时间大大缩短,大概三个月、五个月甚至八个月就可以和老公长期生活在一起。个旧、蒙自、开原等市县被称为“土著”的壮族人,婚后改变了“坐在家里”的习俗,离开了丈夫的家。青年男女也可以自由恋爱。当他们在街上或在节日里,他们通过唱民歌和扔花袋(绣花球形香囊)来选择他们的配偶。但即使双方恋爱,也要征得父母同意,过了“八字”才可以结婚。结婚时,“土人”“农民”盛行向新郎泼水,“沙人”盛行向媒人泼水。婚礼当天接巴巴去新娘家。“农人”拜堂时,长辈要给新郎新娘起婚名,然后公婆叫媳妇的婚名,公婆叫女婿的婚名。

远道而来的“土人”和蒙自请媒体充当媒人,第一次会带酒带肉,俗称“打狗菜”。订婚叫“喝水”,结婚叫“献饭”。新娘出嫁,女方大门紧闭,男方会陪郎从门缝里塞个红包,送个“少女鸡”来开门。“少女鸡”当天宰杀待客,酒宴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拂晓,边吃边唱。第二天,女方家还是招待了婚礼的客人,但是没有菜,还得唱一首讨菜的歌才送出去。饭后新娘接新娘,女方家送“午”,必有一块猪头肉。新娘回家要给她“进门钱”,在门槛上放一根扁担,表示新娘从此要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弯刀”或弓箭放在大门两侧,新娘随身携带一把花伞,以显示她的机智和勇气。金平、河口、元阳的“侬人”和“沙人”相约吃点小酒。婚礼第一天,从小和姑娘相处融洽的女伴们从家里带了炒黄豆和炒鸡蛋饼到新娘家吃晚饭,还陪着新娘吃饭唱歌。弥勒相识并建立感情后,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女方父母同意,把女孩的生日交给媒人,带到男方家。如果“八字”相符,男方家请算命的选个吉日,媒人告诉女方家,女方家忙着给姑娘做嫁妆。结婚第一天,男方家选了1个伴代表新郎,1个姑娘和两个年纪大的男人挑了酒肉到女方家见亲戚。在一个吉祥的早晨,女方家邀请所有的亲戚来家里吃“喜酒”,然后从中挑选6男6女为他们送行。姑娘到了男方家,没有和新郎同房,而是和前来送行的六个姐姐住在一个房间。第二天,新郎去酒席敬酒,第三天,又回到门口。下一个种植季过后,新郎会亲自去丈母娘家领回新娘,然后夫妻二人就能长久在一起了。个旧地区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18岁之前,父母为他选择对象,有的人自由恋爱。然而,他们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先请两个媒人“说情”,称之为“乞讨”。第二次,媒人带了两根排骨(也叫“亲食”)和酒菜到女方家问生日结婚。结婚要正式拜堂,必须有三个礼仪:

包小婚:在婚姻中,认为男女之间没有“互克”,包小婚(订婚)。男方给女方“小水礼”,一般包括酒7.5斤,猪半头,米77.5斤,礼银160元,奶银66元,长头土布两个,首饰。订婚后,逢年过节都要给公公婆婆家送礼,端午节送糯米,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肉粑粑。

婚礼套餐:双方家庭通过媒人商定婚礼日期。婚期定了再体检领结婚证。婚前半年内,女方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情况,想要“结婚”的礼物。钱数不确定,但要求带六个字,比如260。其他还有1头猪,一车大米和足够宴请用的酒菜,几套衣服鞋子,银手镯,双圆腰背链,银子,“蓝丝”注射器,管头。如果男方经济状况好,女方想要金戒指和耳环。所有婚礼,无论大小,都要请客,约定的礼金要送,作为新娘嫁妆的准备,比如双人床、被褥、箱子、衣服等等。

结婚:婚礼前一天,男方家要出一份礼物,即1头猪,选一份“水礼”包括蛋糕、茶、酒、小菜、红绿相间的衣服和新娘穿的裤子。婚礼在仪式后的第二天举行。男人和新郎。当媒人和陪侍骑马到女方家时,应该有人出来迎接。祭天之后,女子端出三碗茶,招待鸡、鱼、肉,意思是鸡飞走了。吃完饭,她起身回了男方家,嫁妆也送走了。过去,新娘坐轿子,但解放后,她改为步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乘坐马车、拖拉机和汽车变得流行起来。在男方家门口,地上放着席子,门槛上放着马鞍。新郎新娘跨鞍前,请念“还车”的口诀,向四面八方撒粮食、稻草、铜钱,称为“退帐”。在大门口,桌子上放着1杆秤和1蒲式耳大米,大米上放着剪刀和尺子。交代完毕,两个未婚姑娘带着新娘去新房,新郎先站在家门口,用扇子轻拍新娘三下,象征夫权。另一个女人在新床底下放了1个带七星灯的筛盘,七星灯要连续亮三天。那天晚上,送新娘的伴郎住在新房里,新郎不得不去别处睡觉。第二天,新郎新娘一起拜天地,祭祖,祭父母,祭祖,祭祖。拜完后,长辈要给首饰或钱,壮族人称之为“玩板凳钱”。

再婚由寡妇决定,但再婚前要向婆婆说明,婆婆会“敲打”男方的彩礼钱,并决定获利多少。结婚只能拿走你平时的衣服。去男方家的时候,有一些村子是找不到的。如果被发现,他们将被罚款。有的人不办婚礼,只请亲戚朋友吃个饭。

二、家庭壮族人由一夫一委组成。解放前,有一些一夫多妻的情况。在家庭中运行是多么幸福,儿子有能力盖新房,婚后分居。父母习惯于把他们的小儿子留在老房子里定居。子女有孝顺父母、继承祖屋的权利和义务,其他财产由整个家庭的儿子平均分配。作为家庭成员,女人和男人一起做家务。在生产劳动中,男性多负责犁地、盖房,女性主要负责插秧、运肥、除草、植棉、收棉、纺纱、饲养畜禽。

壮族人家庭观念很深,只要发现祖先兄弟住在哪里,不管多远都会去攀亲戚联系。第一村的姓氏受人尊敬,其长辈往往被推选为本村的“长老”,主持民间纠纷的调解和全村的祭祀活动。

第三,春节被壮族人视为1年的大节日。腊月中旬,修路,打扫房屋,购置新衣。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类似汉族的“送灶”。过了小年,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节日食品,杀鸡杀猪,做年糕,泡米糖,河口做粽巴。大年初一,我抢着挑淡水,边走边拖着牛、马、猪的符号。鸡等。用脑袋和嘴巴模仿六畜的声音,以求“六畜兴旺”。在一些地区,在第一天凌晨的祖先崇拜后,要让孩子读一会儿书,父母要摆弄他们的算盘,妇女要带少量的肥料和谷物种子撒在田野里,以显示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的繁荣和成功。居住在红河、楠溪江两岸的河口县人,多为“黑旗军”后裔,正月二十九会过“小年”,也叫“七里节”(壮语意为年老)。相传中法战争期间,由于战事繁忙,春节无法如期庆祝。抗战胜利后是正月二十八,于是人们补过春节,庆祝胜利。自称“农人”的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初二都会拜年。

元阳县的“老密节”每年举行两次。第一次是农历正月或二月牛日前10天。准备1只母鸡,1只公鸡,1只狗,用草扎好,用红纸剪成衣服。村长带着一个稻草人带路,选了四个壮实能干的男人拖着猪和狗,后面跟着鸡,绕着村里的主要街道走。把稻草人送去,把猪狗拖到村东的一块固定的石头或树下,搭起茅草屋,宰杀猪狗鸡,拿去祭祀。第二次是农历七月,龙口修路,是个“打扫寨子”的马日。这个节日和上一个一样,除了杀鸡不杀狗。这一天,全村农民都会派1人参加。肉必须就地吃,不能带回村里。人们相信,打扫寨子,把妖怪赶出村子,会使人畜免遭灾难,使庄稼长势良好。

“因此,秘密布施”这一天,村民们会到寨子上方固定的树林里,在选定的树下立起一块石头杀猪祭祀神灵。祭祀村神的“村主”需要选择五官端正、四肢完整、有儿女、夫妻双方的人。“老祭祀大师”首先要带领两个助手和另外六个人清理森林。猪头和猪脚在供奉时煮熟,剩下的猪肉、糯米和白酒由各家各户带回家,算是“秘制”的酒肉。这酒肉要留给各家种棉花,在开秧门那天带到棉田、稻田里祭祀。有孕妇或者刚死的人的农民只能在围栏外等着,被别人送酒送肉。在节日的前两天,主持祭祀的“老祭祀主”及其助手必须在温泉中洗澡,不得与妻子同床。七天前他们不允许吃牛肉,狗肉,鱼和其他有鱼腥味的东西。节日当天,在指定的“秘密布施”林外放一壶香喷喷的面粉水。任何进入会场的人都要先用香粉水洗手。所有用来杀猪、烫猪的水,刮下来的猪毛,都要挖出来深埋。如果不深埋,会引来苍蝇,所以认为今年村里的苍蝇蚊子会比较多。当天还会举行“抓豹子”活动,即选出1名参与“秘密布施”的人作为“豹子”,在吃饭前和天黑时给“豹子”端上几碗肉。“豹子”端着那碗肉和一根火柴头绕了三圈,大家大声喊着,意思是追“豹子”。当“豹子”们当天吃完饭不再回来和大家一起吃饭时,就不允许他们出去逛村子,否则他们认为村子里的人和动物都会受到伤害。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蒸黄红糯米饭,给孩子们煮彩蛋,用松树剪成小马拖着绕村一圈。这一天,不允许其他村的人进村,不允许本村的人上山挑柴,当天早上也不去井边洗菜。违规者将按规定处罚。过节请客,全村休息4 ~ 5天。男女老少穿新农民。白天,青年男女去山上唱歌,晚上,他们在村子里唱歌跳舞。

吃新米。每年,在谷子收割之前,稻谷变黄之后,各家都选择吃新米的日子。等小米熟了,在田里挑4 ~ 6块,把米扛回去加工成米,杀一只红公鸡,做豆腐,把新挖的芋头煮好,扛到桌上,在饭桌上祭祀神灵和祖先。去割谷子的男人要早起,吃饱了再下地。如果他们饿着肚子割新谷子,就认为全家要挨饿。来来回回的路上,遇到人不许回答。吃新米的时候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长辈先吃一口后,其他人可以加饭。第一碗饭不能糟蹋。

“土人都满周岁了。”农历九月二十八是个旧、蒙自等地为当年去世的老人庆祝“农历新年”的节日。节日前,老人的女儿、女婿会带着鸡和酒回娘家烧纸供饭,请亲戚朋友上坟祭祖。以前连续三年举办“整年节”,现在一般只有1年。关于“农历年节”的民间传说有两种:一是古时候有1个皇帝,请壮族厨师做御膳。有一天皇帝问他:世界上最甜的东西是什么?”厨师说“盐是最甜的”。皇帝一怒之下杀了厨师,又请了1个厨师。厨师在烹饪时不放盐。皇帝问厨子:“为什么不放盐?厨师回答说:“皇帝说盐不甜,所以不敢放。"皇帝知道自己误杀了人,就给误杀他的厨师做了一个"全年祭"。第二,古代有1个皇帝的妃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女人。1年,虞姬的母亲去世。她选择了出发的日子(9月28日),回家为母亲送行。皇帝说:“下雨了,不要回去了。”公主说:“不管雨有多大,我们都必须去。”皇帝说:“要下雨了,要下雨了。”这里真的在下雨。据说每年9月28日都会下雨。如果不下雨,将会连续三天多云。如果不下雨,收成不会好。

四、丧葬壮族曾经实行木棺火葬。老记载说,《土辽》“人挖坑死,上棺,乱打,一日打地鼓,三日烧。”“沙人”死了埋在薄薄的棺材里,媳妇化了妆站得高高的,说要站在田埂上完事,埋在野外烧了掩盖。“依人”与“吻死,素麻,火葬于乌班图朝,不分日月,即岁末。”到了近代,壮族普遍像汉族一样进行木棺葬。魏梦姓戴孝,自称“依人”。比如吴姓戴着白帽子,穿着白夹克;张姓保秃顶,穿着白色长裙;沈、陆头戴麻帽,身穿麻衣;王兴,棺材已经死了。在“厚人”的棺木前,要用筛子筛一下棺底的骨灰,然后用手拍一下棺盖,看看骨灰有没有什么异常的痕迹,以此来确定死者的灵魂是否离家去祭祖。死者的枕头要垫三角白布,筛米,不要稗子。在元阳壮族的葬礼上,鱼雨把一个装着小米和稻花香的黑布袋挂在肩上,抱着1只母鸡,跪在棺材前,把一把长刀顶在头上,磕头三次,然后在地下抖落,看刀口方向,表示逝者不愿出门,继续祭拜,表示逝者无忧。死者的子女必须穿丧服,直到下葬后1个月。在埋葬后的第三天和第三十天,鸡将被杀死并献祭给坟墓。河口“沙人”死后三年,要在吉日把尸体和尸骨从棺材里捞起,放在瓦罐里重新安葬。弥勒的壮族人死了,就敲铜鼓。当村民听到鼓声,他们知道死亡。女人死了,要等家里的主要亲戚都到场了,才能放棺材。来这里的人带着祭品,猪和羊。一个人死了,只有他的兄弟们到了,他才能成为棺材。无论男女死亡,棺材都是用糯米粉做成牛、羊、房子等。到灵柩前祭奠,以“造福”逝者。孝顺之子1年内不得剪发剃发。包头小布只能留作给孙子做衣服。

关于社会禁忌的禁忌:公公不能进媳妇的卧室。文人不敢写离婚文书。有客人在家时,女人不会一起吃饭。下一代不能陪客人慢慢喝。哥哥不能随便和嫂子说话。

关于生产的禁忌:农历五月是龙年,不能挑屎倒尿。6月6日不要在地里干活。开房靠历书。如果历书上有“不宜破土”的意思,那就另选吉日。

关于迷信的禁忌:春节期间避免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禁止吹火、扫地、串门、舂米、洗衣服、用刀斧、借东西。除夕前还清贷款和借款。不能坐在门槛上,不能踩炉子、壁炉上的三脚架,不能扛锄头、戴帽子进家门,不能在龙山上攀爬、砍树。

关于女人的禁忌:在婚房里,孕妇是不允许见新娘的。家里有孕妇时,在门上挂一顶1的草帽,暗示外人不能入内。当一个结了婚的女人回到她的家庭,她不能从神坛上拿走任何东西。孕妇厨房顶部不要贴新瓷砖。女性在分娩不到3天之前,不允许在卧室点灯。女人的衣服不能和男人的衣服一起洗。女人在新年那天不能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