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争议
七同济学生明白了一个在做实际项目时可能被忽略的道理:考虑一个行为是否环保,要有多种综合视角;否则,拯救一种资源的环保行动可能会导致另一种资源的过度消耗,破坏环境。
普通的、反复清洗使用过的传统筷子比一次性筷子更环保——在众多专家的反复提示和口口相传下,这种说法逐渐变成了* * *学问;有人呼吁抵制使用一次性筷子,也有人自带传统筷子去餐馆吃饭。但经过一番实证研究,同济大学的7名大二学生却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学生组成的小组试图“研究筷子行业的水足迹和可持续性”,该研究已经进行了一年的调查,包括今年寒假走访上海、九江、太原等七个城市的酒店厨房,调查传统筷子的洗涤用水量。这些学生在总结分析了大量原始数据后,形成了自己的“新理论”:从筷子“生命周期水足迹”的角度来看,一次性筷子可能更环保。
网上有争议,但没有可靠的论据。
所谓筷子的“全生命周期水足迹”,就是将筷子从原料生长、加工、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置的全过程的用水量进行汇总,然后从用水量和节水的角度比较一次性筷子和传统筷子对环境的影响。
从小就对环保感兴趣的毕晨阳是这个学生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一个题为《反对一次性筷子的闹剧该结束了》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主流观点指出,一棵生长了20年的树,只能做成6000-8000双一次性筷子,浪费木材,增加毁林;而且一次性筷子需要漂白,处理和管理不好会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伤害;此外,其回收再利用目前基本空白。但另一派的意见针锋相对: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原料其实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树木,对方的说法是错误的;至于对方提倡的传统筷子,清洗要消耗大量的水,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毕晨阳发现:“双方各执一词,但都没有拿出明确可靠的论据。”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决定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收集足够的数据来解决这个有意义的争议话题。
要准确量化筷子消耗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事实,比较哪个更有利于环保,首先要有足够的调查数据。
为了调查筷子洗涤水的情况,7名学生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访了家乡的酒店厨房和上海17高校的40个食堂。在调查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反复向酒店经理解释他们的目的,但毕竟10家酒店中只有1家经常允许学生进入厨房。队员王磊说,他们在竹筷产地安吉调研时发现,当地的竹筷主要由私人作坊生产。老板说不清加工过程中的用水量数据,还拒绝学生进入生产区调查。
但是,他们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安吉县竹产业协会提供了一种计算竹子生长耗水量的参考方法。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许老师经常指导,并为他们提供了2万元的研究经费。
讨论环保问题,要有多元的视角。
传统筷子在反复清洗和使用中消耗大量的水;一次性筷子会消耗大量的木材和竹子。节水救树既是出于环保的初衷,也有环保的实际效果。但在筷子的具体选择上,哪种“更环保”呢?如何衡量?
同济大学七个学生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结论是初步的。他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一个以前在调查中被忽略的道理:考虑一个行为是否环保,一个环保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要有多元全面的视角。否则,拯救一种资源的环保行动可能导致另一种资源的过度消耗,破坏环境;有时候两者比较,得不偿失。他们计划在未来建立一个网站,跟踪各种日常生活行为的“水足迹”和“碳足迹”的数据,供环保研究参考。
生态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建建对同济学生的这个研究项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认为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是站得住脚的:“首先,本次调查引入了‘水足迹’的概念,对缺水地区如何保护环境有启发作用;其次,他们建议将江南富水地区生长较快的竹子制成一次性筷子,可以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竹子的固碳作用(即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反一次性筷子”的闹剧该结束了。
“一棵长了20年的大树,只能做成6000-8000双筷子。”关于一次性筷子的各种耸人听闻的说法,现在似乎已经逐渐变成了“* * *知识”,大有“人人喊打”的趋势。在各地纷纷召开“两会”之际,京、浙、豫等地的CPPCC委员再次提出“禁用一次性筷子”的主张。如果不出意外,会有更多的代表、委员向各地乃至全国的“两会”提交类似的建议。
然而,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随着电锯的隆隆声,参天大树倒在了地上,一双双一次性筷子被送上了餐桌...笔者多次在从央视到各地的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公益广告”,一度相信“使用一次性筷子无异于破坏森林”的宣传。直到后来有机会接触业内人士,才惊觉被忽悠多年。
事实上,没有哪家制造商会奢侈到用珍贵的原木制作仅仅“6000-8000双”的廉价一次性筷子。那些质地坚实、富含油脂的细木,根本不适合做一次性筷子。有人会问,做这些一次性筷子的木材不会被人为“改变”吧?恭喜你,你答对了!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原料来自速生杨、桦木等质地疏松、含油少的经济树种和其他废弃木材,也有一部分是竹子制成的。可见,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仅不会“毁林”,还会促进速生杨等经济树种的种植规模化。
速生杨等经济树种,因其生长快、效益高,曾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法宝”。江苏省宿迁市原书记仇和曾编著《速生杨快板》,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如今,由于“反一次性筷子”的传言和造纸行业产能的萎缩,速生杨的市场价格被“腰斩”,成千上万的树农损失惨重,其中相当一部分将被迫停止育苗。
“环保主义者”往往用一种民族主义的说法来夸大他们的诉求,即森林覆盖率远高于中国的日本、韩国等国家,自己不生产一次性筷子,而是从中国进口(欧美国家很少使用筷子,自然也就谈不上生产一次性筷子),从而给一次性筷子行业增添了一层妖魔化的色彩。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日本农业用地有限,农产品价格很高,当然没有条件大量种植速生杨树,所以只好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中国出口该产品与出口大蒜、香肠等农副产品无异,根本不涉及“损人利己”的问题。
至于生产一次性筷子过程中消耗了一些水和能源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清洗消毒筷子或者用一次那些“卫生餐具”难道不消耗水和能源吗?集中熏蒸还是连续清洗更节水节能?虽然保存不当或过期的一次性筷子可能会感染病菌,但非一次性筷子是否更不容易感染病菌甚至肝炎病毒?
事实上,一次性筷子不仅给用餐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感染各种病菌和肝炎病毒的风险,减少了筷子反复清洗消毒所消耗的水、电、洗涤剂和消毒剂,还促进了上游速生杨等经济树木的种植规模化,下游使用后的废弃品是优良的造纸原料。只要管理好,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当然,一次性筷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漂白消毒管理不善,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可能会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二是回收缺乏标准化,使大量废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垃圾量增加。这些问题都应该呼吁政府加强管理,但简单的“禁令”不仅会摧毁整个行业,伤害千千成千上万的树农和工人,给食客带来不便,还会破坏速生杨木和其他经济树木的产量,如果其他非一次性木筷子和铁筷子的市场需求上升,将导致森林资源和其他资源的真正破坏和浪费。
“禁筷”最积极的一点是,绿色和平等组织的宣传手段非常可疑——如果说普通大众包括我自己不知道一次性筷子的真正来历是正常的,难道这些“专业人士”没有深入企业和领域进行调查吗?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些所谓的“环保组织”其实很清楚一次性筷子对原生森林无害,但他们仍然用“拯救森林筷子”之类的口号来愚弄公众,欺骗世界!他们发动学生,利用媒体,给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餐馆贴上标签,进行丑恶宣传,从而威逼社会“禁筷”,以实现他们不言而喻的诉求。这种传教式的宣传手段,其实就是反智反公益的流毒。
最后说一下真正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破坏的行业——高档实木地板、实木家具等奢侈品,以及那些移植在高档小区的老树、原木。更不用说地板和家具制造商声称“从巴西进口”的木材实际上有多少来自中国的山区和森林。这些真正以砍伐原木为材料的高档商品竞相以“环保”为宣传口号,而公众和绿色和平等组织对此无动于衷,却妖魔化不使用原木的一次性筷子。
分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前者的利益集团过于强大,尤其是与媒体关系深厚,而后者损害的只是那些无力辩解、没有代言人的“沉默”的树农,以及打不起广告的小企业、小商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对实木地板和实木家具,会真正触动相当一部分“社会精英”的高端消费享受。他们虽然知道自己的危害,却不敢触犯“贵人”的“众怒”,而后者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彰显出所谓的“环保精神”,所以即使知道自己的歪理邪说,也要用谣言来“传道”。对于这个“环保组织”的宣传口号,你最好保留一些疑虑,以免人云亦云,到头来欺人太甚,害国害民。
一次性筷子不一定干净卫生。重复使用后,如果消毒不彻底,可能会把一些传染病带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