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它的好坏往往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这种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可以使作文摆脱常规思维,避免墨守成规,引起教师的注意,使阅卷教师有新鲜感,赢得教师好感。在高考作文分数中,可以得到发展水平的分数。
所以平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
2.发散思维在写作中有什么用?发散思维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通过知识和观念的重组,寻找更多的答案或拓展空间。如一个词分组时的思维活动,解决一个问题时的思维活动,或设想多种方式探索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标新立异,寻求变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进行知识串联和综合交流,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建议多打比喻的习惯是培养和锻炼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写作都适合发散思维。比如科研论文,需要严谨的数据和论证。如果用在这里发散,就失去了权威性和专业导向。
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突破,要求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思考,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成为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有效模仿
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模仿,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在模仿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模仿带来的不良影响。[1]
比如以句子仿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伤心”造句。这时,学生们踊跃造句。有同学写“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很难过”,也有人写“我今天被爸爸批评了,很难过”。可见,学生的思维仅限于“我”。在“难过”的句子结构中,此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不要用“我”字造句。想了想,有的同学写了“妈妈生病了,爸爸很难过”,有的同学写了“爷爷生病了,奶奶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除了难过,还有什么可以难过的?此时学生如火如荼,思维马上转向动物,如小猫、小狗、小鸡等。有同学马上写一句:“小猫今天没吃饭,很难过”,甚至有同学结合环保问题写了一句生动的“工厂的废气废渣排到大气里,天空很难过”。由此可见,固化的思维模式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维的发散性,从动物和环境出发。
4.中考作文怎么写这几年,题目也在发展新,题目作文是当前的热点。中学生作文感到无语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过,没什么好说的。不是所有的领域都是这样的。实践证明,有了好的选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开阔视野,写出更好的文章。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讨论选材,而是讨论话题。
一,话题作文的特点
题目作文是用揭示性的语言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力,限定范围的命题形式。
题目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题目、要求四部分组成。
话题在话题作文中的作用在于引导、导向、刺激。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构思。
作文中的话题,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是由提议者设定的,为作者所知,保证作者有话可说。题目提供的材料只是引起学生思考的一个来源,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作者可以从材料出发,但不是拘泥于材料,而是要写出材料之外的东西。话题作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不是由表达的文字决定的,而是由写作者根据自己的选材决定的。它追求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要解放思想,拓宽写作思路,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可见,话题作文具有选材广泛、话题多样、表达灵活的特点。所以在审题的时候,要选择自己的角度,题目,意思,风格。
以“书包”为题写作,可以从书包的历史演变中说明几代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书包的质地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书包的轻重来谈减负;书包可以引出一段难忘的记忆作为线索;你可以写一个关于书包的故事或者科幻故事...
二、作文选题
一个话题可以引出很多话。一个大题目可以分成一些小题目,每个小题目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有了题目,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专长来确定写什么,才能驰骋自如,文章才有新意。
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热点话题,比如环境状况、西北开发、反腐等。从媒体信息中筛选最新话题,如关注生活、社会、时事;从自然和自然现象中寻找话题,一方面直接从自然中寻找,另一方面从自然现象中获取灵感,阐述人生哲理;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寻常的话题,比如让你兴奋的事,让你感动的事,让你有所启发的事。
5.高考作文的考查:抓题发散思维近年来,高考考场上的作文大致可以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
不管你写什么样的作文,首先要通过考试。审题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和解读,把握命题人的意图,确定文章的意图。
比如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带着感情出发”,如果只是“感动”而不是“出发”,就没有要求紧扣题目。“动”了之后做什么,怎么做才是重点内容。
再比如作文题目《难忘的眼睛》。通过考试,我们知道“难忘”是题目,要求写出生活中帮助、鼓励、关心的“眼神”,让自己积极向上。有些作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并列构成的,如: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思考与做等。遇到这类作文题目,要用这种方法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些作文题,会觉得视角不够新鲜,思路不够独特,经常陷入墨守成规。每当这个时候,就要另辟蹊径,突破思维定势,逆向进入正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1991,全国高考作文题目《近墨者黑。近墨者不一定黑”,一正一负。前者从正面论证,后者从反面论证。考察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换成“论近墨”来论证,应该更好地以独特的方式来讨论“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观点。
题目作文的考查比较宽泛,但不是任意的。题目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题目+注意”组成,其中材料引出题目,“提示”限定了考查和构思的范围,“题目”是考查和构思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考生写作时要注意的。
话题作文的写作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很难写,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比如以“心”为题写作文,“心”的范围就太大了。
在考场上,对于时间非常有限的考生,如何快速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从而快速拟题审题?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元素”和“化大为小”来达到目的。具体来说,在给定主题的范围内,可以通过添加修饰性和限制性的词或短语来缩小主题。
比如以“心”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用上述方法把它变小变大,拟题为“我们的爱心”、“宽容心”、“感恩心”等。你也可以用给定的主题词来设计一个主题,或者不用给定的主题词,但根据给定主题的意思来设计一个主题。材料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建立论点。
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题目,或者已经有很多素材的题目,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情境作文是以给定的具体情境或场景为基础的一种作文风格,其主要考查点在于联想和想象能力。
材料作文和题目作文的考查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材料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度和广度是丰富多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需要运用思维发散的方法,打开自己的拟稿和审题思路,才能与众不同。
比如北京2008高考作文题目“杯子满了吗?”,给人很大的联想空间,而且在题目中,已经非常明确的给出了几个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开拓思路。考生要充分捕捉有效信息。对于一些作文题,给出的材料已经明确了写作方向。
所以考生在按照题目要求写作时,不需要考虑其他方面。比如2008年辽宁省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基于一篇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属于这类作文题目。
虽然近几年高考作文提出了审题无障碍的观点,但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还是要在给定的题目和材料范围内审题,否则就无关痛痒,偏离了要求。
6.什么是发散思维作文?所谓作文中的发散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确定不同的思路,从中选择最佳的文章立意。
发散思维模式的思路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题目或材料是一盏发光的灯,思维是一串向四周发散的光束,思路是每束光束所照亮的周围物体。所以有很多好的想法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通过思维的光束去探索。
对于学生来说,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积累,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思路写作。运用发散思维,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思路,从而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创造性思维。
没有发散性思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联想能力,也不可能真正创新。